楠木軒

1800多年的採石場,整座山被挖去一半,奇峯怪石林立

由 長孫秀芬 發佈於 休閒

紹興沒有地鐵,但公交很多,每8分鐘一班,一般我都是等5分鐘便到。公交在市區西郊將我放下,我穿過茂密樹林,抵達了景區,遊人不多,天空陰沉,目擊處也如同加了藍色濾鏡。

柯巖景區始於漢代,距今有1800多年,最初是一片採石場,因為岩石質量佳,能工巧匠便紛紛挖去石條、石板。從漢代開始,直到戰亂不斷的三國,再到隋唐,柯巖整座大山被挖去了一半。

大山被挖走了,留下的是千瘡百孔的山體,看到的是奇形怪狀的崖壁。紹興文風昌盛,便在此雕刻了各種佛像,打造湖水景觀,最終形成了融水鄉風情、採石遺景、山林生態於一體的風景名勝區。

景區第一個景點,便是一尊傲視蒼穹的大佛,這大佛高20米,躲藏在巨石內部,面帶微笑,俯視着芸芸眾生。此佛名為天工大佛,修建於唐代,據説是一位柯氏工匠,花費祖孫三代的精力雕刻而成。

大佛被像海螺一樣的岩石緊緊包裹,這在佛像裏並不常見,當然也自有説法。

海螺是佛教法器聖寶之一,也叫法螺。將佛像包圍起來,意味着佛法護佑;佛像飄飄然,似乎要從海螺裏飛出,又寓意着佛音遠揚。

大佛旁有一塊更為怪異的奇石,它似乎隨時都會傾倒,讓人不敢在其下久立。因為像一柱香煙,嫋嫋升空,便得名“爐柱晴煙”。

這便是雲骨奇石,有天下第一奇石之稱。奇石高31米,越往下越細,與地面相連處不足1米,如同一把正燃燒的火炬。

這奇石也是工匠的傑作,清朝時便成了當地勝景,頂端處留有清光緒年間的“雲骨”二字。一怪石,一大佛,讓柯巖景區名揚天下。

“削壁聳千尺,危崖鎖霧中”。柯巖景區的奇石太多,或薄如刀片,或狀如雄鷹,一路走去,如同置身於神話場景中。

接着來到了鏡水灣,取名鏡花水月之意。廣場中有尊石雕頭像,正面白色,背面黑色,陰陽結合,寓意着人性的善與惡。

這裏有儒釋道三教共聚的石柱,三根6米高的漢白玉雕像相距而立,柱上刻有老子、孔子、釋迦牟尼的頭像。石柱下有三處水流彙集一體,名為“三聚同源”,意為三種文化互相交融。如今國泰民昌,儒釋道也確實難分你我了。

不遠處有個名士苑,展現了與紹興有關的文化名人,從古時的大禹、陸游,近代的魯迅,到現代的科學家、生物學家,真是包羅萬象,展示出紹興人的風采。

不過名士苑吸引我的,反而是綠樹青山,以及那北歐似的草坪。精心打理過的園林景觀,讓人一眼便會愛上,不遠處有座白亭,亭內坐着一對老夫妻,兩人在蒼翠環境中你一言我一語,好生浪漫。

景區內除了石壁,另一看點便是鑑湖。

鑑湖是紹興母親湖,煙波浩渺達800裏之廣,如今水域大為縮小,卻也依舊是江南名湖。這片湖泊多次出現在文人筆下,陸游誇其“千金無須買畫圖,聽我長歌歌鑑湖”;明代文學家袁宏道,將它同西湖相提並論,説“六朝以上人,不聞西湖好”。

鑑湖水質好,當地人常用來釀造黃酒。提起紹興黃酒,它和歷史上大名鼎鼎的勾踐,還有過關聯。

勾踐卧薪嚐膽之後,終於等來了復仇機會,出征之日,當地百姓前來送酒壯行。無奈酒少兵多,勾踐索性將美酒倒入溪流中,讓將士門一同飲用,這便是“投醪勞師”。

戰爭打贏後,勾踐回到越國,想要發展經濟。古時耕地自然離不開人,於是勾踐提出了:“生男孩,獎二壺酒、一犬,生女子,獎二壺酒、一豚”的獎勵,這便是“壺酒興國”的典故

紹興人愛喝酒,自然沒有忘記這段歷史,便用一系列雕塑,將勾踐的壯志豪情展示了出來。

如此看來,柯巖景區確實是領略古越文化的絕佳之處,也是紹興人傑地靈的實證。柯巖景區很大,沒有半天時間是看不完的,可以找一個週末,好好領略下這個有1800多年曆史的景區。

地址:浙江紹興市柯橋區柯巖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