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杭大運河的源頭竟然在這裏?│城市體驗官之大運河篇①

從北京到杭州,全長近1800公里的京杭大運河,與長城、坎兒井並稱為中國古代的三項偉大工程。它貫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解決了中國古代南糧北運的重要問題。

今年6月底,大運河北京段將有望恢復通航。這一次,《城市體驗官》將通過五期視頻帶領大家重新探尋京杭大運河北京段。作為整個系列的開篇,我們第一站就來到了“大運河的最上源”——昌平白浮泉。

著名歷史地理學家侯仁之先生曾這樣評價:“與歷史上之北京城息息相關者,首推白浮泉。”

元朝剛剛定都北京城時,人口數量激增,糧食、水源都是大問題。雖然那時已有運河,但從南方通過漕運抵京的糧食,也只能到通州止步,換陸運進京。但受交通工具的限制,短短几十公里的路程,運輸成本卻已經趕上了從南方運抵通州的費用。

水利專家郭守敬為解決京城的飲水和漕運問題,遍尋京城西部山區,最終引白浮泉等十餘處泉水向西南,流入“甕山泊”,也就是今天的頤和園昆明湖,再向南匯入“積水潭”,也就是今天的什剎海,沿着人工開鑿的河道穿越城區,最終與通州大運河相連。至此,南方的糧食和各種貨物才得以順暢地運到京城中心地帶。

如今,大運河早已不用承擔漕船運輸的功能,但這一脈碧水仍在靜靜流淌,不僅貫通南北,還勾連古今。2002年,大運河被納入“南水北調”東線工程,仍在發揮着它的作用。泛舟湖上或者漫步河邊,兩岸古蹟尚存,依然能感受到華夏先民的智慧。近年來,隨着有關部門持續開展修繕和保護工作,不少文化遺產正在用一種重新“活起來”的方式與世人見面,讓山水可望、鄉愁可寄。

來吧,和城市體驗官一起,看看這條熟悉又陌生大運河。

新京報記者 裴劍飛 周博華 景如月 實習生 趙亞楠 崔莞婷 視頻報道

編輯 劉夢婕 校對 盧茜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708 字。

轉載請註明: 京杭大運河的源頭竟然在這裏?│城市體驗官之大運河篇①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