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農村俗語“曬根不曬梢,曬梢把禍招”,為何還有一句意思相反?

由 哈愛朵 發佈於 休閒

農村過去蓋房,大多使用木料,在木料擺放和安裝時,民間有許多禁忌和規矩。這裏有兩句在農村流傳的建房俗語,充分體現了這些民俗禁忌和規矩。這兩句建房俗語:

將兩句俗語放在一起對比,我們可以看出,意思完全相反。建房時,既不能“曬根”,也不能“曬梢”,根梢都曬不得,這是一個什麼樣的禁忌和規矩呢?讓現在的人感到非常費解。


1、什麼樣是“曬根”和“曬梢”?

這裏有必要先解釋一下,“曬根”和“曬梢”兩個詞,在過去農村建房,到底是什麼意思。

我們都知道,一棵樹還活着時候,是直立站着的,人們習慣把樹挨着泥土的底部稱為樹的根部,有的地方稱為樹蔸,把樹的頂端稱為樹梢,又稱稍頭,也有的地方稱為樹尖。

把樹砍倒以後,人們依然沿用這種稱法,原來樹生長時的底部稱根,頂端稱梢。哪怕是把樹截成若干段圓木,每一根圓木也同樣是這種稱法。按樹生長時分上下兩端,上端稱稍,端面的稱根。同樣的道理,把圓木鋸開後,成為木板和木枋,還是把上端的稱梢,下端的稱根。這就是農村人們對木料“根”和“梢”的區分。

“曬根”和“曬梢”,就是説,房屋建好後,不管是柱子、檁條、木枋、木板等材料,太陽從東邊出來,從西邊落下,只要能曬到木料(包括木板、枋、檁、椽等構件)的根部,就叫曬根,能曬到木料的梢頭,就叫曬梢。如果木料全暴露在陽光下,根和梢皆能曬到,那就叫做“見陽”(朝陽)。如果太陽曬不到根和梢,那就叫做“藏陽”。


2、過去建房木料安裝和擺放的講究

過去,農村建房木料安裝和擺放的非常講究,尤其以我國傳統建築工藝中的卯榫結構為主木製房屋,最為講究。

卯榫結構是我國古代木質建築常用的結構,後來推廣到各種傢俱、小型器具、棺材等的製作。其特點是在物件上不使用釘子,利用卯榫加固物件,充分體現了我國木工行業古老的文化和智慧。直到現在,很多農村地區,尤其是山區,在諸多建築和木器方面,依然傳承這種古老的技藝。

我國古代民間建房擇址,對於地理環境的選擇,宜“順勢”,忌“逆勢”。民居修建過程中的木料使用,也有同樣的道理。木料宜“順勢”,忌“逆勢”。人們認為,樹向上生長的方向為“順勢”,也就是説順樹生長的方向;與樹生長方向相反則是“逆勢”,也就是説與樹生長的方向相反,倒過來了。比如,木房豎排,柱子與樹生長是一個方向,用木板拼成的木牆時,所有的木板和豎枋都是根朝下,梢朝上。

這裏為了便於説明,以坐北朝南的四排三間(四排三進)的正房為例。木排的穿枋(橫向),也有方向性,梢頭朝裏,根部朝外。也就是説,木排的穿枋梢朝北,根朝南。其中的寓意,是財富朝屋內進(進財)。

開間枋和開間檁條(四排中柱之間相串連為檁條,其他柱子之間相串連為木枋,開間枋又稱橫拉枋),左右兩間(進)的檁條和枋,根部朝中間的那間(進),梢頭中一間的(進)一層都是堂屋,上面頂部為主樑木,二者都是一座房屋的靈魂所在,是最神聖的地方。中間一間(進)的開間檁條和開間枋,根部朝東(左),梢部朝西(右)。

房頂上的釘椽子(有的地方稱椽皮)檁條放置,與開間檁條和開間枋的方向是一致的。

房頂釘在檁條上的椽子,在人字頂上,根部朝下(屋檐),梢部朝(屋脊),與木柱的方向是同樣的道理。


3、建房木料安裝和擺放的民俗説法

人有生就有死,沒有長生不老的人。房子也是同樣的道理,有陽宅,就有陰宅。陽宅是供活人住的地方,陰宅是供去世之人住的地方。活人住的房屋,人是直立行走的,頭部向上,腳在下面,與樹的生長是一個方向,樹的梢頭在上面,根部在下面。

過去,人去世後,裝入棺材。棺材在農村不同的地方稱法不同,稱之為“老屋”、“壽屋”、“千年屋”等。人們把棺材也看成是“屋”,即去世之人住的“屋”。因此,農村把做棺材稱為做老屋,把建房稱為“做新屋”。 兩者只有一字之差,但棺材是人們平時比較忌諱的物件。

人住房屋的木料是順着樹生長的方向,而去世之人住進棺材時,則是與樹生長的方向是相反的,頭枕木料的根部,腳在木的梢頭,寓意老人頭入地,是體身的迴歸,古人則認為是“魄”的迴歸。

我國民間的民俗禁忌,有很大一部分與死有關,也與喪事有關,這是一種聯想性的禁忌。凡是與死有關,與喪事操辦有關,甚至與祭奠、祭祀有關的一些事項,均被民間列入禁忌之列。即便是現在,如果有人將死、喪事之事,與某人相關聯,人家肯定很煩。這就是所謂的禁忌。讀者朋友可以仔細想一想,日常生活中是不是這麼一回事?

因此,活人住的房屋與老去的人住的房屋,肯定要有區別。木料的安裝與放置方向“順勢”,就是活人住的房子,而木料方向為“逆勢”,則是去世之人住的房子。這就是農村在建房子時,木料不可隨便亂安裝和亂擺的原因。

過去的農村木匠師傅,在給人家裝房子的時候,辨別木板子的根部和梢頭,是一種經驗,也是一種技術,來不得半點馬虎。過去山上大樹比較多,大樹鋸成圓木,圓木再鋸成木板後,均去了邊。沒有經驗的人,很難看出木板哪端是根,哪端是梢。木匠師傅只要看看木板的紋理,就可識別出木板的根和梢。如果木匠不懂這些,把木板裝倒了,也就是梢在下面,根在上面,就是犯人家的忌諱。這種情況主人自然不高興,也是不肯幹的,要木匠師傅拆卸後返工,返工即重新來做。


4、為什麼農村會“曬根不曬梢”和“曬梢不曬根”兩種不同的説法呢?

那麼在農村,“曬根不曬梢”和“曬梢不曬根”兩種截然不同的説法,現在確實有很多人難以理解。主要是有的地方只有其中一種説法,而沒有另一種説法。這樣就會讓現在的人容易產生誤解。

比如説,河南境內不同地方就出現兩種説法。有的地方説:“曬根不曬梢,曬梢把禍招”,另一些地方則説:“曬梢不曬根,曬根絕一門”。現在有一些人對這兩句俗語的意思,多少了解一些,知道是指房屋上檁條的擺放,但是不是很全面。

現在人們包括一些民俗方面的學者和專家普遍認為,這應該是兩地對同一事物的不同民俗,是民俗風俗的傳承的變異性。

任何民俗確實有變異性的特點。歷史上的傳統民俗的傳播,主要是依靠言傳身教,而民間俗諺主要是通過口頭傳承下來。民俗的傳承和傳播過程之中,發生一些變異,再也正常不過。比如説,有些民俗傳承和傳播過程中,隨着時空的變化而發生變異,這是因為在人們通過口耳相傳,容易產生出許多種不同的説法。

再就是我國幅員遼闊,同一民俗在不同地方,具體形態上也會有差別,有的會大相徑庭。

這種説法,從一般的理論上來説是有道理的,但是從社會發展不平衡的角度來看,民俗文化發展變異過程中,又存在的特殊性,即有的地方發生了變化,而另一些地方依然保存其原始性。


仍然以中原地區為例,中原地區我國古代文明高度發達的地區,民居從遠古的穴居到半穴居,從地下轉移到地上,有了杆欄式木建築物,再由木建築發展到磚木結構的建築,這是文明不斷提升的過程,是文明的進步。在這一發展過程中,有的地方發展得快,那麼其民俗隨着主體的變化而發生變化,古代發達的中原地區就是如此。中原地區,不僅建築材料發生了變化,其建築工藝上也發生了變生。而另一些欠發達的地區,民俗變化就比較小。

就拿現在的社會來説,發達地區的傳統民俗文化,大多數的傳統民俗變化要大一些,而欠發達地區,或者偏遠地區,傳統民俗就要保存得原始一些,也要完整一些。這就是一些民俗專家在考察傳統民俗時,很少在現代化的城市,或者城郊,而是喜歡去偏遠的山村,道理就在這裏。

中原地區的主要古民居,以青磚青瓦房屋的磚木結構為代表,其古代人們使用的木材,大多被磚所代替,只保留了主樑、門窗及人字形的屋頂。而屋頂大多為封閉式的,其中的檁條和椽子,檁條並不曝露在外。也就是説,“曬根不曬梢”和“曬梢不曬根”兩種截然不同的説法,只能説在中原地區還保留了遠古的一部分民俗特徵。因此這兩種説法,已沒有了實際義,僅僅是為了保持建築構件的一致性。

當然,這裏民俗風俗差異性,也與地理環境、用材差別、工藝改變有很大的關係,木材豐富的地區,大多就地取材,建的大多是木房子,而木材缺乏的地區,建的是磚房、土壞房、石頭房等,房屋使用的木材越來越少。也就是因為如此,“曬根不曬梢”和“曬梢不曬根”變成了一種不完成的民俗。但不可否認,這些不完整的民俗,既然流傳下來了,就是當地的民俗。正如“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所説的,一個地方有一個地方的風俗。


5、“曬根不曬梢”和“曬梢不曬根”的完整含義

“曬根不曬梢”和“曬梢不曬根”的説法,其實兩者之間並不矛盾,因為兩都所指的,屬於民居結構當中不同的兩種構件。“曬根不曬梢”指的是房頂上蓋瓦的椽子,“曬梢不曬根”指的是房頂上釘椽子的檁條,指向是不同的。

上文已經介紹了檁條和椽子的放置規矩,這裏就不再重複。在木結構民居中,房頂上的檁條的放置,都是檁條的梢伸出木山牆,超出木山牆在一米二到一米六之間。這主要是因為,檁條的梢伸出後蓋上瓦,就可以給木山牆擋雨,免得木山牆長年受到雨水的淋濕而腐爛,對木山牆起保護作用。

另一方面,檁條的根部比梢頭要重,這也是為了考慮向外伸出的檁條穩定性問題。卯榫結構的房屋,整座屋架是不能用一顆鐵釘,只有椽子才可用鐵釘。檁條是靠卯榫結構中的榫頭和卯眼咬合相連接,由木柱、木瓜(屋頂支撐點構件,相當於木柱的上面一節,做成木瓜樣子,用木枋串連,就像瓜藤一樣,寓意瓜藤連綿,子孫萬代)託舉。這樣檁條比較重的一端就放在支撐點上,與另一根檁條,榫頭和卯眼咬合相連接,有利於屋頂的穩定性。如果檁條的根凌空伸出在外,檁條就會像蹺蹺板一樣,屋頂極不穩定,伸出外面的檁條過長,蓋瓦後,重心失去平衡,會使屋頂塌陷。

這裏仍以坐北朝南的正屋為例。當太陽從東邊出來的時候,太陽就會曬到朝東邊伸出來的檁條的梢,當太陽西落的時候,太陽就會曬到朝西邊伸出來的檁條的梢。

椽子的放置,根部屋檐處,梢頭放在屋脊。一方面與柱子、木板牆等構件保持了一致性,服從所謂的“順勢”,另一方面,木結構房屋的屋檐都要前伸,絕大多數房屋的椽子在檐口是要露出來的(有的人家安裝了封檐板,椽子不外露)。而椽子的根部要比梢頭耐腐。既然椽子的根部在外面,太陽一般很容易曬到。


以上兩種情況就是“曬根不曬梢”和“曬梢不曬根”的説法的真正含義,兩者並不矛盾,也不是一回事,只不過是房屋的構件放置規矩不同而已。

現在,在我國一些農村,依然有保存完整木結民居,而有一些南方山區,因一些人受不鋼筋混凝土磚房的潮濕、寒氣影響,依然鍾情建造這種傳統木房子,冬暖夏涼。現在可以説,我國傳統的卯榫結構木結構房屋,並沒有消失,也不會消失。對於農村民居來説,蘿蔔白菜,各有所愛,只是現在的卯榫結構木結構房屋也與時俱進,有了很大的改進,讓人居住在裏面更加舒適。

現在,農村一些鋼筋混凝土建的民居,因怕頂樓夏天太熱,雨季漏水,很多人家採取屋頂蓋瓦的辦法,這樣新式民居之中,依然有一部分使用檁條和椽子。

民間流傳的兩句建房俗語:“曬根不曬梢,曬梢把禍招”;“曬梢不曬根,曬根絕一門”(或者“曬梢不曬根,曬根斷兒孫”),到底有沒有道理?

從民俗學的角度來看,“曬根不曬梢”和“曬梢不曬根”就是一種模式,是過去農村建房的標準形式,也可以説是人們建房時可以照着做的標準樣式。這是人們長期積累的經驗總結,是有一定道理的。

從民俗歷史來看,鄉村民俗,一旦得到了一定範圍內人們的公認,並約定俗成。民俗一旦形成了某種文化模式,就會有超常的權威性,人們就得無條件地遵守。


兩俗語中後半句,“曬梢把禍招”指的是容發生安全事故,有一定道理。而“曬根絕一門”、“曬根斷兒孫”,與農村很多俗語一樣,既帶有誇張性,也帶有濃厚的迷信色彩,其目的無非是通過民俗中的神秘性,以嚇唬的方式來對人們建房過程進行規範,這也是傳統俗語慣用手法,不足為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