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路邊紅色公用電話亭嗎?
還記得孩童時期去新華書店的快樂嗎?
被譽為“上海第一花園馬路”的新華路,最近去過嗎?
當新華路遇上新華書店——這個國慶,新華路上梧桐樹下,誕生了温暖的文化地標。
新華路上的新華書店。王初攝
9月29日至10月3日,梧桐成蔭的上海新華路上,一幢幢紅色公用電話亭,變身成限時開啓的公益快閃書店“新華路上的新華書店”。
9月30日晚,8歲的黃中曦與6歲的妹妹黃安妤偎依在電話亭中。孩子們家在附近,放學後特意趕來書店看書。燈光照亮孩子們手中的書,也温暖着孩子們小小的身影。
黃中曦與黃安妤在讀書。王初攝
為期5天,新華傳媒聯合新華路街道和中國電信,限時開啓了公益快閃書店“新華路上的新華書店”。新華路上的5座紅色電話亭,經過改造後,成為小巧又特別的書店。
書店頂部一側帷幕,有“新華書店”字樣,一側在“華”與“書”之間,有個小小的“路”字,門外掛着“新華路書店 歡迎進店購書 24小時營業中”的牌子。
吱呀一聲剎停手中的自行車,正要去超市的周先生好奇地發現了新開的“書店”,“這些電話亭在我們新華路上不知有多少年了,現在變成書店了?蠻好、蠻好。”
拉門走進電話亭,可以看到新搭的幾排書架上擺着百餘本圖書,書架上掛着書籤,寫着“你還缺一本書”。
新華路上的新華書店。王初攝
電話亭基本格局未動,拿起聽筒,還是熟悉的撥號音。豐富的是電話亭內部的空暇空間。一本本書,在電話亭一壁擺放得整整齊齊。
在這些特別的新華書店裏,有不同類型主題的分區:文學、影視、少兒、教輔……熟悉的《平凡的世界》《百年孤獨》《月亮與六便士》《自深深處》……甚至是《五年高考三年模擬》,總有一本書可以勾起你的回憶。
張秋玲好奇地走進書店,“很漂亮,很有文化氛圍。我們現在接觸紙質書的機會太少了,這是提倡閲讀的好方式。”
電話亭書店內景。高徵攝
電話機旁的“逛店須知”寫着:本書店為公益性質的“快閃書店”,希望可以讓您重拾閲讀與溝通的樂趣;你可以在“店”內翻閲,也可以在旁邊的椅子上靜靜閲讀;本“店”有您感興趣的圖書,可以根據書目標價自助掃碼支付——旁邊是一個小小的二維碼。
為了後續助力公益事業,每本書都可以自助掃碼付費帶走。
志願者周芳是在新華路上上班的白領。她在街道發出公開招募後報名成為志願者,定時前來照料一間無人值守的書店。“大家都很愛護,只是略有點凌亂而已。”
新華路上的新華書店。高徵攝
在這裏還有一間新華路書店,被設置為特殊的“換書空間”。這裏將進行“賢書互換”活動,由新華路街道圖書館提供圖書,你可以選擇喜歡的一本書帶走,並將自己的閒置書籍及時填補進空位。
除了閲讀,也別忘了拿起曾經熟悉的電話機,給家人、朋友、愛人“打個CALL”,分享生活的喜悦和祝福。
你也可以坐在書店外的閲讀椅上,靜靜地閲讀,吹吹秋風,在光影斑駁的街景前,拍下一張值得回味的照片。
書店外一張小小的閲讀椅。王初攝
晚上的新華路書店,尤其温暖,猶如一座明亮的聖殿。一盞小小的投影燈,在門外的人行道上投射出光與影的詩句——“沒人對你説‘不’的時候,你是長不大的”。
新華路上的新華書店。王初攝
“快閃”5天,這5座特別的一平方米新華書店,希望能喚起人們遨遊書海的記憶,重拾閲讀,與自我對話。
“每一間書店的本質,都是想讓市民更加親近閲讀,特別是紙質形態的閲讀。”上海新華傳媒連鎖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江利談起活動的初衷,“我們希望還原閲讀本身的形態,能夠讓更多市民沉浸於閲讀的環境當中。”
江利認為,如今開書店,不是簡單地在一個房子裏擺上書,而是要思考打動讀者的那個點。畢竟,隨着時代發展,“我們身邊隨處可觸達的東西太多了,有太多的東西去消耗大家的時間。有時候我們不是不愛閲讀,而是注意力太容易被分散掉。”
在江利看來,實體書店的數量是有限的,而遍佈於街道的“電話亭”可以觸達社區生活的毛細血管,以更好的方式存在於社區,貼近和滿足社區居民的需求,形成更好的互動。“閲讀的濃度高很多,市民接觸閲讀的距離更短、更便捷。”
書店24小時營業。高徵攝
活動期間,“新華路上的新華書店”將全天24小時營業,成為城市深夜中一座明亮的燈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