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配圖均為作者收藏的羊脂玉
石頭也是有生命的,我們能夠看見它們身體的紋理、大小形狀,但我們感受不到它們的呼吸,更不懂它們的心靈。它們是最為古老的生物,也許因為太過於古老,便不與這個世界的生命,尤其是人類,作任何交流。
譬如羊脂玉。
今天的人常説,人們之所以戴玉,是因為玉能養人。如此説來,玉是有生命的。而玉就是石頭,所以説,石頭亦有生命。
羊脂玉的傳説頗多。比如遠古時期,處女們在月圓之夜赤裸下河,用赤足逐一踩河中石頭,如果踩到羊脂玉,她們的身體便會有感應。古人將其稱為“踩玉”,今人找玉挖玉則叫“釆玉”,是古代踩玉一説的延續。羊脂玉為珍貴之物,然而羊脂玉不易獲得,古人早就對釆玉有一説法:“千人往,百人返;百人往,十人返。”可見要想得到羊脂玉,需要拿命去換。
另有一説,對着太陽驗玉。羊脂玉因為頗像羊的脂肪而得名,最簡單的檢驗辦法是,將其舉起對着太陽,可看出其質地變得透亮,像是剛割開的羊肉脂肪一樣油膩、温潤和潔白。好的羊脂玉本身帶有油脂性,埋於土中成千上萬年,也不會被污沁。
最早記載羊脂玉的是《史記》:“于闐以西,水皆西流,注西海;其東,水東流,注鹽澤……多玉石。”于闐即古代和田,那時尚無羊脂玉一説,但司馬遷在書中所提的“玉石”是籠統説法,泛指于闐所有的玉,亦包括羊脂玉。另有一個説法:“玉在山,則草木潤;玉在河,則河水清。”在《十二木卡姆》中,有這樣一段歌詞:“黎明的晨風將你的芳香帶給了我,在這世上我未得到你,和田的美玉對我有何用?”
《新唐書》記載的羊脂玉一事,不但有詳細的數據,而且還引出一個故事:“德宗即位,遣給事朱如玉之安西,求玉于于闐。得圭一,珂佩五,枕一,帶胯三百,簪四十,奩三十,釧十,杆三,瑟瑟百斤,並它寶等。”這位叫朱如玉的官員,任務完成得不錯,但他壓不住內心湧起的熱流,遂偷偷挑出幾件玉石裝進了口袋。紙裏包不住火,他私吞皇上玉石的事終未隱瞞過去,德宗大怒,將他削職流放到了恩州。在這件事中,朱如玉為玉所痴,忍不住喪失了道德,是因此載入史冊的第一人。
另有一事,元代丞相伯顏有一年至於闐,其時,于闐人正在鑿井,伯顏喜熱鬧,便去看。于闐地處沙漠,鑿井着實不易,勞作者皆一臉期待神色。
忙碌的人羣突然騷動,有一人大叫,挖出一佛!人們圍過去細看,是一玉佛,高三四尺,色如截脂,照之可見筋骨脈絡。伯顏認為神奇,便讓人們將玉佛進貢朝廷。後於闐人在那大玉佛旁邊,又挖出一段白玉,高六尺,闊五尺,長十七步,因為太重,無法移動。于闐向內地王朝多獻玉佛。東晉時,獻玉佛高四尺二寸,玉色潔潤。那般大玉佛,是其時“三絕”之一。梁武帝大同七年,于闐向南朝皇帝獻玉佛,其玉光閃爍,令朝廷大殿熠熠生輝。好玉雕大佛,得之者,非富即貴。只是那挖出玉佛者,默默轉身,又去鑿井。
玉來玉往,留下諸多趣事。譬如一人蓋房,從河灘拉來一堆石頭,用畢剩下幾塊,遂棄之。有一閒漢亂轉,見那石頭隱隱有非凡質地,抱去找人一驗,是一塊羊脂玉,轉瞬暴富。
另一人到崑崙山釆玉,突遇雪水,又淹又撞,待落在平坦處,已幾近斃命。待醒來,感覺近處一塊石頭,沁出非同一般的感覺。他一喜,遂趔趄着抱回那石頭,懂行者一看,驚呼是上等羊脂玉。
羊脂玉僅出新疆和田,很多人將其稱和田玉,但和田有很多種玉,羊脂玉便常常因叫法混淆於其他玉,或其他玉跟着羊脂玉沾光,其價值被提升幾十個檔次。
我1993年在和田一家玉器店看中一塊羊脂玉,當時的價格我也能接受,但一位戰友卻因不能斷定那塊羊脂玉是“籽玉”還是“山料”,與店主爭吵得難以罷休,最後導致我沒有買成。
如今我已弄清楚籽玉和山料的區別,亦堅信只要是羊脂玉,不論籽玉或山料,其實都是好東西。但是為時已晚,我當時看中的那塊羊脂玉,不知已被何人戴在身上。
其實不難分辨,籽玉就是被雪水從崑崙山衝下來,沉浸於河中,被人們從中撈出的玉。而山料則深埋于山石和深土中,雪水奈何不了它們,須人工深度開採才可得到。
據史書載,自春秋戰國至元代之前的羊脂玉,均是從河中採集的籽玉。自元代始,籽玉越來越少,人們便上崑崙山採集山料;到清代,籽玉逐漸稀少,遂大規模採集山料。
如今在和田多地,都有玉石巴扎,賣玉者多為當地農民,他們衣着簡單老舊,懷抱一塊石頭(好玉外面都有一層皮,酷似石頭),你若詢問價格,他報出的價格少則一二十萬,多則一二百萬。不僅如此,整個巴紮上都是幾十萬或上百萬的交易聲,聽得人不知身處何地。有一人看一小男孩的玉石時間太長,被那小孩纏住非讓他買不可。那人説,不買,你的玉是假的。那小孩馬上不高興地説,我的玉是真的,你認不出來,你的眼睛是假的。
有一小姑娘守着玉石攤位,到了中午她餓了,他父親拿出二十元錢讓她去吃過油肉拌麪,但猶豫了一下抽回五元,讓她吃家常拌麪即可。他面前的玉石價格不菲,卻為女兒的一頓拌麪那般計較,説到底還是窮人。
羊脂玉珍貴,卻更容易讓人瘋狂。有一年報紙上登一消息,説有一人從和田購得一塊十餘噸的羊脂玉山籽料,擺在烏魯木齊市的華凌玉石市場等待估價。我好奇地去看,市場內卻無一人知道有其事。另一報紙上刊登的文章更為誇張,説一人在崑崙山發現了一塊百餘噸的羊脂玉山料,因太大無法運出山,正在辦理申請修路的手續,欲在修通路後,將那塊羊脂玉山料切割成塊運到和田。後來不見那件事的後續報道,想必又是假消息。
我2002年底在和田有一段玉石歷險記。那一年我準備轉業離開部隊,當時有兩個選擇。其一,按照國家轉業幹部政策,等待在烏魯木齊安排工作;其二,不要工作,從部隊拿一筆錢自謀生路。我那時三十出頭,傾向於選擇後者。一位戰友與我不謀而合,決定開一家玉石店。我們聽説和田有一批羊脂玉,便準備將其收購到烏魯木齊轉賣。到了和田後才發現那是一個騙局,我們及時退出,為這一行業的複雜和兇險而吃驚不已。因為失落,我們決定去崑崙山看看玉石礦,到了山上才發現我們再次誤入歧途,那是一個黑礦,不但沒有正當手續,其開釆也極不正規。我們因為車拋錨而滯留于山上,第二天聽説警察要上山抓人,那礦主和工人一鬨而散,很快便跑得不見了影子。我們沒有食物和住處,起初也想跑,但又覺得一跑會更加説不清楚,於是便留了下來。出乎意料的是,警察管我們吃喝,讓我們坐他們的車下了山。
如今每次聽到人們談玉,多與德品仁義等有關,於是便想起那年的經歷,那件事讓我明白,當老實人終究不會吃虧。
[新疆味道]是王族在筆會的專欄
作者:王 族
編輯:錢雨彤
責任編輯:舒 明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