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古堡之碗子城——中國目前發現的最小城堡
碗子城 中國目前發現的最小城堡
Wanzi Castle
The smallest castle currently found in China
軍事關隘碗子城,據説此城由唐代大將郭子儀率部隊所建
晉豫兩省穿越太行的咽喉要塞
A Key Fortress between Shanxi Province and Henan Province Crossing Taihang Mountains
厚厚的石砌門洞
碗子城地處南太行絕頂,是晉豫兩省穿越太行的咽喉要塞,它扼守澤懷之要衝,四周均被古羊腸坂道所包圍。早在漢代,碗子城就是古太行陘軍事防禦體系中的一個重要關隘。
據《澤州府志》載:“縣南九十里,太行絕頂,羣山迴匝,道路險仄,中建小城若鐵甕,唐初築之,以控懷、澤之衝,其城甚小,故名,又以其山險峻,形如碗然,雲碗子城。”據説此城由唐代大將郭子儀率部隊所建。
西門額書“北達京師”
碗子城位於大口村南孟良山的半山腰。它北倚陡壁,南臨深谷,是一座平面呈圓形的青石階砌城堡。城內東西長 50 米,南北寬 25 米,面積僅 600 多平方米。城內有東、西拱券大門,東額書“南通伊洛”,西額書“北達京師”,現因年代久遠不存。城內東足下有團城,西南角有馬面炮台,東南角有一條石階斜梯可登上城堡遙望,北面殘留有六間石房台基,面積約50 平方米。城堡東門外有條東西走向的石牆,高約 1 米,長 30 餘米,為碗子城的附屬建築。
清晰的馬蹄印
碗子城俗稱孟良寨,是唯一橫跨古羊腸坂道的城堡。它看上去像“城”,也具備“城”的功能,但卻沒有“城”的規模。城內除六間屋舍殘壁外,剩下的空餘面積也就幾十平方米。城四周石牆高約 6 米,厚約 4 米。東、西大門厚厚的石砌門洞上,左右兩側分別殘留着好幾處深達數十釐米的凹坑,據説是安裝大門和插門栓用的。可以想象,當敵情來臨,東西兩扇厚重木門第一時間緊閉,城堡上兵勇嚴陣以待,弓箭齊發,此陣勢足以讓入侵者心驚膽寒,望而止步。
東門額書“南通伊洛”
明清時期中央政治中心北移,碗子城一帶也鮮有戰事。直到清咸豐十一年 (1861),受太平天國革命影響,河南獲嘉縣農民李佔標率部起義。為防起義軍北上,澤州知府兵駐太行,鳳台知縣阮棻立即籌資增修太行碗子城以備無虞。
據清咸豐十一年蔣琦齡撰寫的《增修太行碗子城記》載:“顧城已傾圮, …棘塞之……懷寧阮侯…山適宰是邑……阮侯乃屬其紳耆而詔之,團四鄉之卒萬人,拔其尤五百親統之。碗子城太行大道,險第一,因舊城完之,穿路於城,置炮台以塞城。外之路高與城齊,築牛馬牆十餘丈,屬於台以護城。城之中兵房者六。風雨寒雪,吏卒得有所庇息。”
昔日兵營,僅剩石基
可以看出,當地官紳認為碗子城系三晉安危所繫,為了加強對碗子城防守,曾動用了 500 名鄉勇,耗時兩個月對碗子城進行增修。除修築城堡外,又在城外築有牛馬牆,新置了東西炮台,修建了六間兵房。自修建後,守備大固,竟無一人一騎能接近碗子城。可見當年的碗子城真的是地勢險要,固若金湯。今天我們看到的碗子城,就是清咸豐年間遺留下來的殘跡。
如今,千年的烽火狼煙早已散盡,當年的碗子城已是垣臨傾坍,蒼涼悽迷。但聳立於太行山巔的城牆、寨門,仍在荒草枯樹中雄視着人世間的風雨變幻。
出碗子城西門,沿古道西南50米北側蒼黑的崖壁上,一眼可見清同治三年(1864)摩刻的“古羊腸坂”四字。粗礪的山石,風化的字跡,給古羊腸坂增添幾分厚重與神秘。
風化的字跡,給古羊腸坡增添幾分厚重與神秘
碗子城北側的山坡上,蜿蜒着一條全長近千米的石砌長城。它北起碗城村,南到孟良山西側斷頭山崖,大致為“東北—西南”走向,現仍存石造殘牆長高 0.8—2.5 米不等,最窄處有2—3 米,最寬處達 5—6 米。殘牆上遺有少量垛口,垛口上有方孔。城牆多以不規則青石灌以灰漿砌築,至今仍堅固無比。有專家稱,此處長城為春秋戰國時晉國為防禦中原各國而修築的,為我國曆史上最早的長城建築之一,在當時很負盛名。
碗子城周邊擁有長城、東西炮台、烽火台、哨卡、哨所、兵營、碉堡、宋代孟良城、近代防空洞、藏兵洞等十幾處軍事遺址。形成了以碗子城為中心,東西炮台為兩翼,北以長城為後衞,南以地形為天塹,西南以哨卡、寨堡、防空洞、藏兵洞為前沿的一整套嚴密軍事防禦體系。
石長城,為我國曆史上最早的長城建築之一
碗子城東側孟良山山頂有城垣遺址,相傳宋代楊家將曾在此駐兵防守太行,建有房屋十餘間。半山腰還有上世紀六十年代文化大革命時修建的防空洞和藏兵洞。
來源:山西晉城旅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