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宿遷市宿城區蔡集鎮牛角淹新型農村社區,農房鱗次櫛比,河道清澈,碧水漣漣,展現了一幅環境優美的鄉村畫卷。徐江海攝(人民圖片)
遊客在位於河北省石家莊市山前大道旁的鹿泉區嶺底村的油菜花海中賞花遊玩。趙永輝攝(人民視覺)
浙江省台州市仙居縣淡竹鄉下陳朱村依山傍水,整潔的民居與青山、溪流、田園相映成趣,構成一幅美麗的生態畫卷。王華斌攝(人民視覺)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自古以來,鄉村一直承載着人們對親近自然的嚮往與情愫。
在2021年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第24屆全體大會上,中國的安徽西遞村與浙江餘村從全球174個入圍村莊中脱穎而出,入選首批“最佳旅遊鄉村”名單,向世界展示了中國的鄉村之美。在今天中國大地上,有許許多多個像西遞和餘村一樣充滿魅力的村落,中國的鄉村正變得越來越美麗。
經過持續努力,農村環境得到明顯改善
農村環境整治是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建設美麗鄉村的重要抓手。“十三五”以來,生態環境部聯合農業農村部等部門大力實施淨土保衞戰、農業農村污染治理攻堅戰等系列攻堅行動,農業農村污染治理取得了階段性進展。
“十三五”期間,中央財政累計安排專項資金222億元,新增完成15萬個行政村完成環境整治;農村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覆蓋90%以上的行政村,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規劃和標準體系初步建立;三大糧食作物化肥、農藥利用率均達到40%以上,全國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和農膜回收率分別達到76%和80%,農村環境得到明顯改善。
耕地好壞直接影響着農業的發展質量。生態環境部土壤生態環境司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當前,全國農用地土壤污染狀況總體穩定,對於耕地污染問題突出的地區,農業農村部、生態環境部等部門密切合作,採取了諸多有效治理措施,到2020年底,順利完成了《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規定的目標任務,全國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達到90%以上。”
晉州市位於河北省石家莊市東部,依託周家莊鄉建起了以農業觀光、果實採摘為主的生態旅遊觀光園,這正是得益於對農村環境的持續整治與保護。近年來,晉州市完成了25個村莊的污水治理,建設污水收集管線65公里、排水溝2公里、污水處理站30個,日處理污水規模2035立方米,直接受益1.7萬户、6.2萬人。
晉州市將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與坑塘改造、村容村貌提升相結合,通過功能型濕地技術,因地制宜改造村中廢棄坑塘,將處理後的污水、淨化的雨水進行資源化利用,用於生態補水,讓“污水不出村,出村無污水”,實現了“一個污水處理場站,一個鄉村濕地公園”的效果,有條件的村莊還依託濕地污水處理場站建起了村民健身廣場。
環境治理讓晉州老百姓真真切切地體會到了獲得感,日益美麗的晉州農村釋放出更多的發展紅利,農村生態旅遊搞得如火如荼,周家莊鄉也被評為中國美麗休閒鄉村。
系統防治水和土壤污染,需要久久為功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鄉村的環境持續得到改善,但也要清晰地看到,農村環境整治覆蓋面仍然有限,點位比較分散,規模化效應不夠顯現,部分地區整治效果有待進一步提升。
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是改善農村環境的題中之意。近年來,東部地區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水平明顯提升,但各地自然氣候條件和經濟發展水平不同,總體治理水平還不高,設施建設成本高、運行維護難度大等問題客觀存在,長效機制有待健全。
“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起步晚、底子薄,而且農村生活污水特點決定其治理的標準要求、方式方法、任務措施與城市有很大不同,因此不能照搬城市污水治理模式,但是可以借鑑城市生活污水治理好的經驗做法。”在生態環境部土壤與農業農村生態環境監管技術中心王謙看來,“需要進一步完善農村生活污水治理體系,建立健全相應的法規政策、標準規範等,充分發揮政府主導、市場主體、村民參與作用,推動規範化、專業化、可持續治理,指導各地選擇符合農村實際的生活污水治理模式,提升設施質量和長效運行水平。”
土壤是地球母親珍貴的“皮膚”,也是農業的命脈所在,更是糧食安全的重要保障。日前,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詳查工作已經完成,結果顯示,一些地區土壤重金屬污染仍比較突出,超篩選值耕地安全利用和嚴格管控的任務依然艱鉅。
“針對安全利用類耕地,主要採取農藝調控、替代種植等措施,如改種玉米等不易吸收重金屬的農作物,降低農產品超標風險;針對嚴格管控類耕地,採取種植結構調整或者退耕還林還草等措施,退出食用農產品的種植。”生態環境部土壤生態環境司有關負責人表示,“農村環境保護與治理需要久久為功,生態環境部將重點針對詳查發現的耕地土壤污染突出區域,加大力度開展耕地土壤污染成因排查及源頭防治行動,配合農業農村部門推進耕地分類管理和安全利用,讓大家‘吃得放心’。”
“十四五”期間,生態環境部將聯合有關部門,落實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要求,以京津冀、長江經濟帶、粵港澳大灣區、黃河流域等為重點區域,以縣為單元整體推進,以鄉鎮政府駐地、中心村等為重點村莊,持續提升農村環境整治覆蓋水平,促進生產生活生態相融合,助力鄉村振興。預計到2025年,全國將新增完成8萬個行政村環境整治,基本消除較大面積的農村黑臭水體。
轉變發展方式,厚積綠色發展動能才是根本
農村環境要想實現根本改善,關鍵要轉變農業農村發展方式。
自改革開放至21世紀初,浙江從一個陸地資源並不富足的省份一躍成為經濟大省,但也率先遇到了“成長的煩惱”,生態環境保護、農村人居環境改善等方面的矛盾不斷顯現出來。電鍍、造紙、印染等重污染、高耗能的鄉鎮龍頭產業,雖然讓當地農村和村民收入大大增加,但也付出了巨大的代價——鄉村的水髒了、山禿了、垃圾成堆,農村環境問題嚴峻,人們的健康受到嚴重威脅。如何協調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如何統籌城鄉發展?成為擺在浙江面前的難題。
2003年,浙江開始實施“千村示範、萬村整治”工程。停下了重污染企業發展的腳步,開啓了綠色生產模式,經過近20年實踐,浙江以“千村示範、萬村整治”工程為主要抓手的農村環境整治取得了豐碩成果,農村整體面貌發生了深刻變化,成了千萬遊客嚮往的美麗鄉村,有力助推了浙江的鄉村振興,也為農村地區轉型發展趟出了一條新路。
除了消除工業污染,治理農業面源污染對改善農村環境、推動農村綠色高質量同樣具有重要意義。
農業面源污染主要來自種植業和養殖業兩個方面,近年來,通過實施農業農村污染治理攻堅戰等專項行動,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取得一定進展,但仍任重道遠,面臨既要還舊賬、又不欠新賬的雙重壓力,正是吃勁的時候。部分地區過度施用化肥農藥的現象依然存在,畜禽養殖污染防治水平有待提升。
“‘十四五’期間,生態環境部將配合農業農村部門,以釘釘子精神推進農業面源污染防治。”生態環境部土壤生態環境司有關負責人表示,“在種植業方面,重點推動化肥農藥減量增效;在養殖業方面,重點實施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
近年來,神州大地上,農村的“綠色成績單”越發亮眼,綠色種養讓農業的生態底色更加鮮亮。全國主要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覆蓋率達到46%,綠色、有機和地理標誌認證的農產品數量累計達到6.2萬個。
通過治理農村生態環境,越來越多地方的綠色發展動能日漸強勁。
土生萬物,水澤眾生。土壤和水是人類文明產生、發展的根基,農業農村是關係國計民生的根本。建設美麗鄉村,既是為老百姓留住鳥語花香和田園風光,也是為建設美麗中國的目標添磚加瓦。(本報記者 劉發為)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22年05月31日 第08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