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騰格裏沙漠腹地的烏瑪高速青銅峽至中衞段施工現場。新華社記者王鵬攝
新華社銀川9月25日電(記者馬思嘉)沙漠中傳來鐵錘敲擊聲。62歲的蔣寨福高舉長柄鐵錘,將綠色鐵桿一寸寸敲入沙子底下30多釐米,直到大力拉扯鐵桿也不會晃動。
“不累,就是曬得很,你看我這包裏裝的全是水。”蔣寨福指着立在沙丘上的黑色旅行袋説。他是附近村民,農閒時出來打零工賺錢。
一根鐵桿他平均要敲擊16下,幾排越過沙丘、延伸到遠處的鐵桿將被裝上結實細網,形成“圍牆”,保護正在建設的寧夏首條沙漠高速公路——烏瑪高速公路不受風沙侵襲。
這條正在建設的高速公路將連接內蒙古烏海市和青海瑪沁縣,其中有18公里路段要穿越中國第四大沙漠騰格裏沙漠腹地。這段沙漠高速公路位於中國西北的寧夏回族自治區中衞市。
1958年,中國首條沙漠鐵路——包蘭鐵路穿越中衞市。在風沙肆虐的沙漠修建鐵路,當時並無國際先例可借鑑。參與鐵路設計的蘇聯專家曾預言,最多不過30年鐵路就會被風沙掩埋。
如今,這條鐵路仍在使用,火車如綠色鋼鐵巨龍般呼嘯而過,兩邊的麥草方格里長出片片綠意。
治沙工人在穿越騰格裏沙漠腹地的烏瑪高速青銅峽至中衞段扎草方格。新華社記者馮開華攝
麥草方格,這一創造了世界治沙奇蹟的傳統治沙模式,時隔60多年,又被用到烏瑪高速公路的防沙工程中。
“包蘭鐵路也得年年維護,我之前就在那邊補扎麥草方格,已經紮了七八年了。” 48歲的黃德有説。他是中衞市常樂鎮劉營村村民,和妻子以及其他12位經驗豐富的村民正在修建的高速公路附近扎草方格。
穿粉色罩衣、戴粉色格子頭巾的袁玉香懷抱一把麥草,邊後退,邊麻利地將麥草橫撒在跟前的沙地上,和周圍的婦女有説有笑。她的丈夫將鐵鍬插進麥草中央,腳用力一踩,麥草兩頭就立了起來,形狀像字母“V”。
“這種活一般都是夫妻搭檔,默契度高,幹得快。”袁玉香説。不到五分鐘,他們就扎完了一行。等所有橫排的都扎完了,他們開始扎縱向的,用腳步丈量,扎出的草方格都是一米見方。從高空俯瞰,草方格如棋盤般將沙子牢牢困住。
在黃德有的記憶裏,曾經沙漠裏幾乎見不到動物。如今,鳥羣不時從草方格上空飛過。“第一年紮下草方格,播下草籽,只要下雨,第二年草就長起來了,第三年就完全綠了。”黃德有説,草方格治沙很厲害,這些年家鄉的風沙少了很多。
説起家鄉的麥草方格治沙,這些村民都會露出驕傲的笑容。
接送他們的司機李明説,他們每天早晨五六點從家中出發,到沙漠腹地開始工作,每天要用掉五六噸麥草。由於中午只有1個小時休息時間,他們乾脆在沙漠裏吃飯、休息。
治沙工人在沙漠裏吃午飯。新華社記者王鵬攝
正午,太陽將沙漠烤得炙熱,李明開車將工人們拉到下午要扎草方格的那片沙丘。袁玉香從包裏拿出早上在集市買的燈籠椒和饃饃,和丈夫一起就着當地特色農產品硒砂瓜吃了起來。老漢劉佔旗吃完自帶的飯菜後,在沙地上鋪了塊毛巾,將外套捲成枕頭,愜意地躺下抽煙。
“在烏瑪高速生態防護體系中有近一半的區域都使用了草方格,這種環保、廉價的治沙方式仍發揮着不可取代的作用。”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研究員何明珠説。
作為一名科技型“護路人”,何明珠和其他科研人員研究高速公路防沙的新材料、新技術,如微生物菌肥、新型沙障材料、植保無人機飛播技術等,並將它們運用到此次的公路防沙中。
“由於新技術的運用,這條沙漠高速公路的防護帶比包蘭鐵路防護帶窄了50%左右,更少佔用沙漠資源。”何明珠説,此次公路防護帶還設置了生態景觀帶,讓防沙屏障成為沿途風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