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是龔老師相約,我大概絕不會知道福州洪塘區有這樣一片“世外桃源”。這座由水泥圍牆砌起的幽靜小院名為“九分小院”。
園中滿是蒼天老樹,花木繁多,竹林、芭蕉、紫荊、桂花、梅花.....林蔭斑駁下,枯枝落葉堆疊起了舒適的厚度,踩上去發出清脆的喀吱聲。
在園中一處臨池角落,依池而建的小畫室。巨大的落地窗後,抬眼便可看見一片清脆的小竹林和幾株綠油油的芭蕉樹,這裏便是龔任界的工作室了。
龔任界攻書法、繪畫,卻在上世紀九十年代的福建詩壇與諸多詩人過從甚密,並以詩入畫。很難想在他現在根正苗紅的書法和傳統文人畫背後,他還走過了一段極具抽象和象徵意味的現代黑白畫道路。
「青春和熱血,現代黑白畫的詩意」
“生在閩東,是我的幸。”
對於走上藝術道路的人來説,最初的那顆藝術種子是決定未來道路不可或缺的指向標。上世紀七十年代末直到21世紀初,新詩如潮水般漫過中國詩壇,這是一個全民迷戀詩歌的年代。
當時校園裏流行着北島、舒婷、楊煉、芒克、江河、顧城......全國發行的各類詩刊也成為莘莘學子們的聖經。而就在龔任界的家鄉霞浦,同時期也誕生了一個具有全國影響力的新詩團體“霞浦詩羣”。
“霞浦詩羣”早期活動留影
由劉偉雄、謝宜興共同主持的《醜石》詩
“霞浦詩羣”的最初以霞浦籍詩人為主:湯養宗、謝宜興、劉偉雄、葉玉琳、空林子、郭友釗、龔潤源等人在思潮中踏入新詩的洪流,如今大都已是中國詩壇的代表人物。
龔任界的對於那時的他們來説,着實是一個好學又聰穎的後輩,“生在閩東,是我的幸。回憶起過去我常心存感激,感激他們把詩歌的汁液當血輸送給我,不斷鼓舞和激勵我的創作,催我上進,讓我在畫的背後多了一份詩歌的質地。”
龔任界,1971年出生於福建霞浦,在他出生前“霞浦詩羣”前輩們就在那裏等了他許久,與詩人們的相識就如同一場命運的註定,讓他不僅開始嘗試寫詩,還促使他創作出了另一種帶有詩歌意象的抽象繪畫作品——“黑白畫”。
《是時候了......》
詩人 安琪 / 繪畫 龔任界
答應我,月光,你是最後一塊磚
你是水的祖母,我的前生。
我知道鼓點,一下一下地,像魚信口開河
凝視我高尚使船,嘆息着,
靜坐到水面左邊的黑,右邊的白
身體的柔,水的硬
它説,只有空缺,只有空缺......
《三根木樁間的勞動》
詩人 湯養宗/ 繪畫 龔任界
在三根木樁間的勞動是神的勞動
穩步在局部的空氣中
他所花費的時間相當於
一朵花的閉合。一朵花
站在自己編織的牢房裏
是什麼已經無法進入
三根木樁和一個如花的身體
使太陽有了更長的路途
和幽恨。遮掉自己
遮掉讚美的詛咒
是什麼越來越顯現
《飛翔》
詩人 遊刃/繪畫 龔任界
在月光的陰影裏,在琴聲的陰影裏
一個男人內心獨白在寂寞和夢寐的盡頭
提前從太輕的風中獲得道路的數目
一眼望去,空中的花園無限
在生命靜密的次序上註定會插入飛翔
這一不朽的形式
在絕對的遼闊中,一個男人的內心獨白
開始將傾注一生中
深深的渴求與期待
這無盡的回想
他秋天的命運總與想象的不同
一個男人的安詳與肅穆
“黑白畫”雖然只用最簡單的黑白兩極色和抽象的線條進行創作,卻能與新詩中表達的意象做到完美的契合。“我喜歡畫面裏那些哲學的東西,比如黑與白的對立與微妙,像老子的‘知白守黑’,讓人難以把握,卻也讓人若有所得。”
靠着年輕時的靈感和悟性,龔任界嘗試用繪畫去接近詩歌本身,並慢慢摸索出一種獨特的創作風格,後來這些作品被彙集成冊,名為《沒有着色的意象》正式出版,在福建詩畫界都引起了不小的轟動。
經得湯養宗的引薦,福建省畫院原院長丁仃老先生為畫冊題寫了序言,“身為畫家的你,具有詩人的氣質。”福建女詩人安琪評論:“詩詞中那些跳躍、恍惚、抽離、莫名、搖晃、支離破碎、難受、悖反......都是我在閲讀任界現代黑白畫中所能呼吸到的。”
年僅20歲出頭的龔任界立足於他的靈感和激情,慢慢體會到了來自詩歌滋養,但他隱隱開始覺得藝術的道路亟需尋找別的養分。
「在傳統中尋找時代的代名詞」
“藝術是人本身。”
龔任界憑藉着“黑白畫”在藝術界嶄露頭角,但他卻選擇在高處停了下來。“創作黑白畫時,僅靠年輕的一腔熱血,但漸漸感覺繪畫需要更深的內涵。”《沒有着色的意象》出版後,他很長一段時間沒有再繼續黑白畫的創作,轉而把大量精力用在了研究傳統書畫經典上。
“臨習書法從1988年到現在一直沒間斷過,從規整的顏體楷書到狂放的王鐸草書,又到了精細的王家行楷。”為了研究書法,龔任界還去北京師範大學書法系當了一年的訪問學者,期間更是死摳書法,將王羲之的《蘭亭序》進行反覆臨摹,不敢懈怠。
“前人留下的手書經典真是一筆一畫都那麼妥帖,像極了中國人所追求的中庸之道,千變萬化,卻又那麼恰如其分,越是臨習越感覺古人之偉大。”
2015年,龔任界還加入了王和平花鳥工作室,與一眾師友共同實踐與交流中國花鳥畫的藝術之道。他本着深厚的書法功底和文學素養,近幾年在寫意花鳥畫上的進益頗豐。
窗外那顆搖曳的芭蕉樹,是龔任界近來常畫之物,“好的藝術品,一個標準是能否體現藝術家的真性情,讓人感受到藝術家對生命體驗的情感流露,和對世界的看法和主張。”
在詩歌的質地與中國傳統文化的滋養中,於是不管是雨後在紫荊花下嬉遊的魚兒,還是寒冬圍爐的煮茶烤芋,龔任界筆下都能呈現出一種帶有詩意的生生之氣。
藝術探索的過程就像是一場來去千萬遍的散步,每個朝代的優秀藝術作品都具有濃烈的時代印記和個人風格,如同八大山人的冷逸,齊白石的童真,潘天壽的霸悍,陳子奮先生的金石味......每位藝術家都在建立屬於自己生命的那個詞,而他要尋找的又是哪個詞呢?
誠然藝術家在探索的道路上,將不斷尋找屬於自己的代名詞,在這過程中,也是藝術帶給人的愉悦和生命的哲思。
【藝術家簡介】
龔任界,1971年生於福建霞浦,福建工程學院副教授、福建地方文化資源中心書畫研究所所長,王和平工作室畫家。長期從事書畫藝術理論研究與創作、藝術設計理論與實踐研究。先後於北京、福州等地舉辦個人書畫展。書法以行草見長,書風靈動飄逸,意韻生動 。取法二王,唐宋及明清諸家。繪畫創作以花鳥畫為主,格調清新雅健,寓詩於畫,題材豐富,設色明豔。出版有《畫意千金——林紓書畫研究》《林紓》《林紓書畫集》《沒有着色的意象》,合編《陳寶琛年譜》等,發表學術論文10餘篇。
文 | 蘭 亭
圖 | 蘭 亭
視頻剪輯 | 高向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