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各地旅遊業正在探索,尋求突破。伴隨着人們旅遊習慣的改變、城市經濟的發展、文旅融合的深入,旅遊業發展呈現出新的變化,及時發現並抓住這些新動向和新趨勢,將在未來旅遊競爭中佔據優勢。
熟人圈
注重旅遊安全性
馬蜂窩數據顯示,今年端午假期該平台上的“定製遊”訂單量較清明小長假上漲4300%。“目前各地遊客均以本地遊客為主,本地遊客對新玩法、深度玩法有更高的需求,不只是‘打卡’和淺嘗輒止的體驗。‘定製遊’近年已逐步成為主流,疫情也推動了定製遊市場的成熟。”馬蜂窩旅遊研究中心負責人馮饒指出,相比往年端午,中國遊客積攢了更多對旅行的期待,預算也較為充足,同時更注重旅行的安全性和私密性。
在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旅遊形態、旅遊習慣將發生重大改變,這已成為旅遊業界、遊客的共識。
4月,山東青島遊客霍先生邀4位朋友一同自駕前往浙江寧波、湖州、杭州。霍先生介紹,他們幾人都曾去過浙江旅遊,多是跟團出行,如今,受疫情影響,參團不便,便自己組了這個小團。“預訂酒店、制定行程,我們5人分工協作,旅途很順利。”像這樣的熟人、朋友組團,正成為越來越多人的選擇。北京市民黃皓勤告訴記者:“約上朋友、同事,組成小團,由專業的旅遊公司幫忙定製旅遊線路,這樣的出行更自在。”
此前,上海就有多家旅行社推出過“呼朋喚友”小眾定製團,主要面向家庭和熟人朋友圈,2至5人即可自由組團成行。雖然價格較大眾團隊高一些,但是因其提供的個性化產品、較高的舒適性、安全性,仍舊受到追捧。
區域圈
“串門”遊成常態
近年來,長江經濟帶、中部崛起、洞庭湖生態經濟區等一系列重大戰略的實施,給區域經濟發展注入了新活力,也給區域旅遊的新發展提供了契機。新冠肺炎疫情給文旅業發展帶來了巨大的挑戰,抱團發展、優勢互補、統籌區域內旅遊資源,挖掘區域旅遊潛力,更是成為多地旅遊業迎難而上的利器。
6月下旬,湘鄂邊旅遊融合發展研討會舉行,南縣、華容、安鄉、君山及石首5個縣市區就區域旅遊融合發展達成“石首共識”,共同協商決定適時啓動編制區域旅遊融合發展整體規劃,將確定五地的休閒旅遊模式;6月,福建先後重啓閩東北、閩西南兩個協同發展區的文旅市場營銷聯動,在武夷山簽訂《閩東北協同發展區疫後旅遊市場復甦行動合作框架協議》,在廈門舉行“閩西南e家人”旅遊產品發佈會及公眾銷售會;近日,在遼冀蒙區域旅遊合作城市交流會議上,河北承德市旅遊和文化廣電局與遼寧朝陽、赤峯、大連、錦州、阜新、葫蘆島等6市文旅局,聯合推出跨區域旅遊精品景區和特色旅遊線路,加快旅遊市場復甦。
目前,短途遊、周邊遊已成為旅遊的主要形式,這也給區域旅遊帶來了發展機遇。多家在線旅遊平台的數據顯示,今年端午假期,國內長三角、珠三角和成渝地區的短途出行最為活躍,省內遊、周邊遊繼續成為遊客小長假出遊的首選方式。區域遊固然有交通便利、時間成本低等優勢,但也存在如何將旅遊產品做出新意的挑戰。如何吸引區域內的遊客不斷“故地重遊”,將成為今後一段時期旅遊目的地需着力解決的問題。
文化圈
文化生髮新魅力
今年中國旅遊日當天,山東青島市委書記王清憲代表青島、煙台、濰坊、威海、日照膠東五市發佈《致全國遊客的信》,五市文化和旅遊局聯合簽署並共同發佈《膠東經濟圈文化旅遊一體化高質量發展合作框架協議》,“膠東經濟圈文化旅遊合作聯盟”成立。此前,山東省政府印發的《關於加快膠東經濟圈一體化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要求,推動膠東五市協同發展文化旅遊產業,用好五市的紅色文化、海洋文化、影視文化、開埠文化、傳統民俗文化。
當前,文化與旅遊融合日益深入,文化已成為旅遊的重要吸引物,是影響人們旅遊決策的重要因素。
“陽光熱烈,天藍雲淺,草木葱鬱,空氣裏瀰漫着植物濕潤的清香,這是夏日江南給我留下的獨特記憶。”自駕遊愛好者魏葳向記者描述她心目中的江南,因為對江南文化着迷,她每年都會去長三角地區自駕遊兩次,“不同的季節去江南,我能夠發現它不同的美。”7月上旬,魏葳將再次前往上海,專程去上海博物館看“春風千里--江南文化藝術展”,“我希望在那裏能瞭解到更多有關江南的歷史,讀到更多江南故事,我想有了這些文化儲備,我今後的江南文化之旅將會更加豐富多彩。”
中國像這樣因地緣和歷史等形成的文化圈還有很多,例如西北文化旅遊圈、嶺南文化旅遊圈、皖南文化旅遊圈等,這些文化旅遊圈都已成為重要的國內遊目的地。共通的文化底藴和鄉土風情,讓原本獨立的地區彼此關聯,在統一文化主題的基礎上,將各自最具特色的旅遊產品,組成區域整體聯動的招牌文化旅遊線路,生髮出新的魅力,讓文化成為區域一體化最有號召力的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