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黃河渡口搖身一變成為生態旅遊區
2020-06-27 22:31:53 發佈來源:大眾報業·大眾日報客户端
從濱州市濱城區渤海十八路南首出發,沿南外環往東約2公里右拐下壩,道路兩側綠草葱葱、植被茂盛,穿過停車場、黃河之星生態園的標誌,便來到離黃河僅20米的騎行道,沿騎行道往北500米,紅色字體的“小街村”村碑映入眼簾,穿過約200米的綠色長廊,就走進了濱城區市西街道唯一位於黃河灘區的小街村。
乾淨平直的道路,錯落有致的房舍,青瓦石鋪就的護坡,紅瓦白牆的建築風格,獨具黃河特色的文化牆繪,整潔的街面上幾乎一塵不染;位於村中心景觀噴泉潺潺的流水聲被微風送入耳畔,旁邊的健身廣場上,幾位老人在陰涼處乘涼嘮嗑,2名年輕的婦女推着嬰兒車,手中的扇子為孩子遮擋着刺眼的陽光;村邊的葡萄採摘園、黃河之星生態園讓人流連忘返;黃河岸邊綠樹成蔭,垂柳隨風輕擺,似乎在向遊人招手,歡迎他們的到來。
小街村,這個緊靠黃河的小村莊呈現出一幅生機盎然的生動畫面,宛如陶淵明筆下的“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的田園美景。
“我們村名過去叫‘李家渡口’,村後有一條小街,因為外來客商過黃河時都口口相傳‘到小街過黃河’,漸漸村名演變成了‘小街村’。”村主任李秋述介紹説,小街村過去是附近有名的窮村,1855年,黃河奪大清河入海時,小街村在河東;1900年,黃河在小街村緊鄰的張肖堂決口,河道再一次變動,小街村成為了河西,正應了古人那句“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的俗語。1996年,黃河發洪水導致小街舊村台被淹,1997年為規避洪水危險,小街村整體搬遷至現有村台。
在村中心的健身廣場,80歲的李古遠老人正和老夥伴們拉着呱。李古遠老人一直住在村裏,年紀越大,他就越發離不開自己生活了快一輩子的小街村,“我們村水好人好環境好啥都好,給俺換個大樓房,我也不搬!”聽罷,旁邊的老人們連連點頭表示贊同。“對對對,我們村喝的水和城裏人喝的純淨水一樣!” 據瞭解,由於黃河邊獨特的宜居環境,小街村成為附近有名的長壽村,全村604人,70歲以上的老人42人,80歲以上的老人就有25人。
今年“五一”期間對市民開放的黃河之星生態園,就建設在原小街村老村台的舊址上。在黃河之星生態園裏,203畝的葡萄種植基地分外顯眼。“我就看中了這個村裏的好位置,在這裏我基地的規模達到203畝,建有23座日光温室和16座大拱棚,種植了六個品種的精品葡萄供市民休閒採摘,採摘期從5月份一直能持續到10月份。葡萄口感好,甜度高,集“鮮”“香”“甜”於一身,就像記憶中小時候的味道。”葡萄種植園負責人張軍樂呵呵地説。
近年來,市西街道依託小街村地處黃河灘邊優美的自然環境和有利位置,因地制宜,大力發展城郊型休閒觀光農業,實現了農業經濟、農民收入、農村環境三大轉變,走出了一條既綠色又高效的都市農業“突圍之路”,小街村從過去的 “黃河渡口”變成現在集果蔬採摘、休閒娛樂於一體的的生態風景區,小街村也從原來的窮村變成現在的富裕村。
去年底,為保護黃河生態環境,擦亮黃河文化特色品牌,濱城區於去年10月底啓動黃河生態園建設。生態園分為綜合服務區、休閒營地區、黃河生態園三大功能區,保留樹木300餘株;美國紅楓、銀杏、楸樹、金絲柳、海棠、白皮松等10餘種1000餘株;金魚草、美國石竹等花草近20種;水生鳶尾、水生美人蕉、班葉芒等水生植物及觀賞草10餘種,鋪設草皮10萬餘平方米……生態園包含可容納2000餘人的黃河之星合唱廣場、休閒營地、“幾”字形黃河微縮景觀、親水平台、花海等板塊,與已經建成的景觀騎行道、沿黃車行道有機融合,成為黃河生態保護示範點和市民親近黃河的文體活動區,也讓小街村成為全市鄉村振興道路上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這個村裏子的村民真有福了。”走在黃河之星生態園,耳邊傳來遊客的稱讚和羨慕聲。近年來,小街村每年的村集體收入都在130萬元以上,村民人均收入1.8萬元以上,美麗鄉村建設,讓小街村村民們每天欣賞黃河岸邊的美景之餘,也富足了錢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