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敬元在給金絲猴投餵食物(攝於2019年12月27日)。 本報記者 吳 君攝
在神農架國家公園,生活着川金絲猴的一個亞種神農架金絲猴。從以前半個月連金絲猴的影子都見不到,到如今楊敬元在研究基地吆喝一聲就有金絲猴前來討食——29年間,他尋覓着金絲猴的蹤跡,不知走過了多少山路。他的研究,也讓外界對神農架金絲猴有了更多的瞭解。
在海拔2300多米的湖北神農架大龍潭金絲猴野外研究基地,生活着一羣神農架金絲猴。
“我愛這羣活潑可愛的精靈,我相信它們也愛着我。”神農架國家公園科學研究院院長楊敬元與金絲猴相伴了29年,從艱難跟蹤到與它們相遇、相伴並開展更多研究,楊敬元對金絲猴有了更深的瞭解。
揹着帳篷翻山越嶺,叢林深處尋覓行蹤
中午時分,神農架大龍潭金絲猴野外研究基地熱鬧了起來。“來,來,來……”楊敬元揣着金絲猴愛吃的各種食物,邊走邊呼喚着。
“噫,噫,噫……”不一會兒,一大羣金絲猴歡呼着從山上下來,像孩子一樣圍在他身邊討要吃的。這是楊敬元一天中最開心的時刻。
1991年7月,21歲的楊敬元從原湖北林校林業專業畢業,被分配到神農架自然保護區工作。1993年,楊敬元跟隨野生動物保護專家朱兆泉對神農架金絲猴的種羣、數量及分佈情況進行初步調查,從此開始了他對神農架金絲猴的研究。
當時,楊敬元要揹着帳篷、睡袋等全套野外裝備翻山越嶺,每天行程40公里左右,還要冒着隨時可能被熊、豺、毒蛇等攻擊的危險穿梭於神秘的原始森林中,睡在雪地和潮濕的箭竹林裏。
因為沒有專門的研究經費,他和朱兆泉只能自帶土豆、紅薯、方便麪等食物在野外充飢,緊隨着金絲猴的行蹤。
“有時候半個月連猴子的影子都見不到。”楊敬元説,最開始,金絲猴對他們充滿戒備,“哨猴一發現人影,馬上會跟猴羣報告,猴羣很快就消失在眼前”。
楊敬元近距離接觸的第一隻金絲猴名叫“陽陽”,是一隻雄猴。1995年春天,楊敬元接到當地村民電話,説是拾到一隻受傷的金絲猴,他立刻趕去將金絲猴帶回保護區治療。
楊敬元專門給這隻金絲猴搭了一個棚子,每天給它打針送藥,經過細心治療,它恢復了健康。後來他給這隻金絲猴取名叫“陽陽”。
在和陽陽的相處中,楊敬元發現金絲猴很通人性,“我們就想對特定金絲猴種羣近距離觀察,瞭解、掌握金絲猴的生活和行為習性,找到更有效的方法保護它們。”從那時起,楊敬元有了建立金絲猴野外研究基地的念頭。
朝夕相處終得信任,人工補食初步成功
“以前觀察金絲猴只能拿着望遠鏡遠遠地看。”楊敬元説,最初,他只能通過糞便、毛髮和一些金絲猴活動時掉下來的樹枝來尋找金絲猴,找到以後再觀察、取樣,研究金絲猴的生活習性。
2005年,楊敬元的團隊成立了神農架金絲猴保護研究中心,並在金絲猴的自然棲息地之一大龍潭建立了金絲猴研究基地。
楊敬元發現,金絲猴的主要食物是樹葉、樹芽、果實和樹皮。而神農架海拔高,冬季山上經常下大雪、結冰,金絲猴的食物供給很難得到保證。楊敬元和他的團隊準備在冬季對猴羣進行人工補食。
然而,人工補食試驗並沒有楊敬元想象的順利。金絲猴生性膽小多疑、警惕性強,要取得猴羣的信任並不容易。
為了克服這個難題,楊敬元和他的團隊整天出現在金絲猴的視野裏,“最開始,我們與金絲猴的距離在1000米開外。”隨着時間的推移,猴羣逐漸放鬆了戒備,500米、400米、300米、200米、100米、50米、30米……金絲猴終於接納了楊敬元的團隊。
剛開始,金絲猴對楊敬元投餵的食物不屑一顧。於是,他就用金絲猴的自然食物松蘿包裹蘋果投餵。但是,金絲猴只吃掉了外面的松蘿,蘋果依舊完好。“金絲猴不吃也堅持投放。”楊敬元説。
終於有一天,楊敬元看到了轉機,一隻金絲猴吃完裹在蘋果外面的松蘿之後,拿起蘋果咬了一口,然後又扔掉了。
一天後,那隻金絲猴又啃了兩口蘋果;又過了一天,它吃掉了整個蘋果。一些年輕而好奇的金絲猴也吃起蘋果來。半個月後,整個猴羣開始採食楊敬元補充的食物,人工補食試驗取得了初步成功。
現在,楊敬元和他的團隊每天會給金絲猴投餵兩次食物。“我們的投餵只能佔金絲猴採食的一小部分。”楊敬元説,對於金絲猴的生活,科研人員只需做好輔助工作,以便更好保證金絲猴的野外生存能力。
建立人工繁育基地,個體數量大為增加
“‘噫……’表明金絲猴處在安靜的氛圍中,‘嗚咔’表示有危險,‘咕咕’表示準備攻擊。”如今,楊敬元已經能聽懂十幾種“猴語”。
神農架金絲猴作為川金絲猴亞種,不僅數量少,也是地理分佈最東端的一個種羣,以前外界對它們知之甚少。楊敬元先後獨立或與他人合作在國內外核心刊物發表研究論文40餘篇,6項成果被認定為重大科技成果。
楊敬元發現,繁殖和疾病是影響金絲猴種羣延續的兩大難題。他在2010年牽頭組織申報了國家“十二五”科技支撐計劃項目。經過3年時間,位於姊妹峯的神農架金絲猴人工繁育基地建立了起來。
楊敬元的團隊採取人工繁育單元配置、隔籠、營養補充等措施,對野外金絲猴的繁育模式進行優化,有效提高了金絲猴的繁殖質量、繁殖效率以及幼猴的成活率。
“通過優化繁育模式,2017年3月至5月、2018年2月至4月,雌猴相繼產下的兩批小金絲猴,成活率均達到100%。”楊敬元説,“不過,現在我們還沒有掌握金絲猴人工繁育技術,只能做一些輔助工作,還有很多難題需要攻克。”
2017年底,楊敬元團隊與清華大學、中國林科院合作建設神農架金絲猴監測平台,用北斗衞星導航系統和無線傳感器等技術開展監測。神農架國家公園科學研究院第三次金絲猴種羣調查顯示,金絲猴個體數量從1282只增至1471只,棲息地面積從210平方公里增至354平方公里。
大龍潭金絲猴野外研究基地,常年生活着80多隻金絲猴,分佈在8平方公里範圍內,50多名工作人員全年駐紮在這裏。研究基地也成了動物保護教育基地。
“只能遠遠地觀看,不能投餵金絲猴。”楊敬元會對參觀者特別囑咐。這些年,進入楊敬元團隊的年輕人也漸漸多了起來。“我永遠不會忘記與金絲猴相伴的時光,我要用一生致力於金絲猴的研究和保護。”楊敬元堅定地説。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