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鐸臨摹的《蘭亭序》,我感覺被騙了

王鐸,字覺斯。河南孟津人,世稱“王孟津”,有“神筆王鐸”之譽,明末清初時的著名書法家。

吾臨帖善於使轉,雖無他長,能轉則不落野道矣。學書三十年,手畫心摹,海內必有知我者耳。

  王鐸博學好古,工詩文。王鐸的書法筆力雄健,長於布白,楷、行、隸、草,無不精妙,主要得力於鍾繇、王羲之、王獻之、顏真卿、米芾等各家,學米芾有亂真之譽,展現出其堅實的“學古”功底。

  

  在我國書法史上,董其昌一派的嚴謹秀逸之風曾在明末清初盛行,而王鐸取法高古,與拘謹乏趣、滑弱無力的書風相抗衡,大膽創新,開創一代書風。他是書法史上一位傑出的革新人物。

  

  青年時代的王鐸受時代思潮的影響,很早就有了反思潮的奇倔胸懷,在他的《擬山園選集》中的《文丹》中,集中表露了他驚世駭俗的審美觀。他最大的成就是在於他超邁雄奇的行草書。

  

  他的行草書,恣肆狂野,揮灑自如,用筆沉着痛快,縱橫跌宕,自然出奇,表現了撼人心魄的雄渾氣勢,極富感染力。馬宗霍稱“明人草,無不縱筆以取勢者,覺斯則擬而能斂,故不極勢而勢如不盡,非力有餘者未易語此。”林散之稱其草書為“自唐懷素後第一人。”

  

  有人以他的線條與明代另兩位草書家徐渭、祝枝山作比:則他的遒勁既有異於徐渭的粗放,也有別於祝枝山的生辣,至於文徵明、董其昌則更不在話下。此外,他在結構處理上的構成意識也是前所未有的。

  

  空間的切割完全具有次序觀念,具有強有力的理性處置效果——在如此狂放變幻的草書中錘鍊出如此冷靜、有條不紊的效果,實在是出人意外同時又使人對他的能力敬佩不已。

  

  如果説從張芝、張旭、懷素、黃山谷直到徐渭,草書的發展是以用筆的豐富頓挫為準矩,而在結構處理上則一放再放,抒泄無遺的話,那麼王鐸則成功地阻遏住這種一發不可收拾的洪流,他用冷靜的理性把這匹脱繮的野馬籠住,縱橫取勢,變化多姿,不落俗套,出新意於法度之中,收奇效於意想之外。

  

  他在筆墨上的創新也是具有開拓性的,他的線條遒勁蒼老,含蓄多變,於不經意的飛騰跳擲中表現出特殊個性,時而以濃、淡甚至宿墨,大膽製造線條與塊面的強烈對比,形成一種強烈的節奏,不能不説他這有意無意之中的創舉是對書法形式誇張對比的一大功績。在他以前,還沒有人能象他那樣主動地追求“漲墨”效果。

  

  王鐸的書法對中國書法後來的發展產生過巨大影響,甚至也波及到海外書壇,特別給東瀛書法影響頗深。

  

  如今我們在網絡上可以看到很多王鐸臨古的作品,不管是臨王羲之、王獻之的行草,還是臨歐陽詢、顏真卿的楷書,與原作對比都大相徑庭,在筆法和字形上找不到都幾乎不到原作的影子。

  

  這本王鐸臨的《蘭亭序》冊頁你又是怎麼看的呢?

  

  

  

  

自:愛書法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103 字。

轉載請註明: 王鐸臨摹的《蘭亭序》,我感覺被騙了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