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文旅新地標·鹽道遺珠② 艾葉古鎮:鹽運古道第一灘
成渝文旅新地標·鹽道遺珠②
艾葉古鎮:鹽運古道第一灘(下)
封面新聞記者 李貴平
行走在至今保存完好的水陸路鹽運石灘、船槽、堰閘、古驛道、古橋、古轉鹽碼頭;觸摸着古鎮上斑剝的牆面、黛青的蓋瓦,仿古的人行道和街燈,彷彿穿越時空隧道又回到了舊時的艾葉古鎮。
一條水路,通達半個中國
千年鹽業生產與水陸鹽運樞紐為小鎮留下了傳統井鹽生產工業建築羣、鹽業商貿建築羣和民居宅院、古寺廟宇、東漢崖墓等眾多歷史古蹟。
古鎮正街、橫街建築屬清末明初和清朝中期建築,尤以四海井民居和鹽運古道“橫街子”最有特色,是依旭水河和沱灘而建,高低錯落有致,屬川南特有的穿鬥式建築羣落,正街多為川南民居特色,主要以商業貿易產業為主導產業。
古鎮核心風景區,由三街一河及百里旭水河深水沱灣等景點組成,方圓13公頃,平均海拔340米,氣候宜人,植被茂盛。古鎮主要街巷、民居多為清末民初建築格局,依沱灘而建,高低錯落有致,呈現川南民居小青瓦、穿鬥木構架風貌和環境,景區內存有多處歷史文化保護單位,其中有古道橫街、鹽運第一灘、鹽運碼頭、梯級水道第一堰、平康古橋、大槽口、四海井、胡家大院、天宮堂、陽興廟、漢墓羣等遺址、遺蹟。2009年被批准為省級歷史文化名鎮和省級自然與文化遺產。
如今,穿行其中,觸摸着古鎮上斑駁的牆面、黛青的蓋瓦,仿古的人行道和街燈,追憶當年鹽業生產、運輸盛況,彷彿穿越時空隧道又回到了舊時的艾葉古鎮。
艾葉鎮有建於北宋的佛教寺廟天池寺,有沙塘半島、五皇洞瀑布等自然景觀,北環路沿五皇洞瀑布、古鹽井金流井、至恆大花園一線,已規劃打造以鹽文化為載體的旅遊項目,作為大公井古鹽文化景區規劃的重要組團部分。
艾葉鎮被評為省級歷史文化名鎮、鹽運古道第一灘列入省級自然和文化遺產。
在艾葉鎮,不能不提到著名的運鹽埠頭——“艾葉灘”。
艾葉灘,是旭水河中一長約160多米,寬50餘米的巨大石磧灘,它是旭水河—釜溪河上第一大石灘。旭水河發源於榮縣大尖山,在大安區雙河口與威遠河交匯而為釜溪河。旭水河從榮縣迤邐到艾葉,形成灘急水湍的艾葉灘。蜿蜒的旭水河先向北、再向南,在灘下轉了一個近乎九十度的彎,撒着腿兒直奔貢井而去,人們叫這個最大的彎為“沱灣”。
艾葉灘水流湍急,沱灣寬闊垂直。艾葉灘和沱灣阻礙着上下行駛的船隻,成為一道天然的險阻。
地處古鎮核心區的鹽運古道第一灘,佔地面積6000平米,北鄰旭水河深水沱灣,是現存古運鹽水道的起點,也是自貢“八里秦淮”風光的起點;西接始建於1802年的平康古橋和橫街古道,連接古鎮主街,使艾葉鎮成典型的“T”字形川南古鎮,是歷史上水陸交通樞紐,成為聞名遐邇的客流、物流集散地。
周邊保存完好的古鹽運碼頭和旭水河沿河岸千年鹽業井灶遺址、鹽工民宅分佈甚多。
艾葉灘滔滔流去,波濤洶湧,在石磧上奔瀉翻騰,擊出萬股水流,如銀蛇飛騰,壯觀無比,這便是艾葉灘船槽至沱江的古鹽道起運碼頭。
它以自己的洪荒之力,日夜講述着它的前世今生。清康熙三十五年,官署曾經沿旭水河石磧灘上開鑿船槽—大槽口,其寬僅可容一船經過,以利行船,不再盤灘卸裝,已批准為省級自然與文化遺產。
清光緒三十年(1903年)富榮場設堰工局,於旭水河貢井段建重灘、艾葉、平橋、中橋、五皇洞五座堰閘,並下延至雷公灘、自流井老新橋處共七座,層層截流,提高水位,“節節墕流,水鳴如瀑”,呈梯級節節接力轉運貨物,這一梯級鹽運水利工程系列,比巴拿馬運河(1914年竣工)還早11年建成,應該是世界上最早的了。
文獻記載,這條水路經自井釜溪河至富順入沱江,北上溯流輸鹽至蜀中各地,南下順水入長江,輸雲、貴、湘、鄂諸地。
一條水路,竟天女散花般通達半個中國,國內罕見。
歷史文化名鎮的諸多魅力
如今,艾葉鎮鹽業生產歷史重鎮的風貌雖然大多消逝,但東源井、金流井等少量生產實景尚存,水路陸路鹽運的石灘、船槽、堰閘、古驛道、古橋、古轉鹽碼頭等基本完好,片區街巷、民居保持着傳統的建築格局。此外,在該鎮境內還有艾葉灘壩、堰閘、大橋、碼頭,東源井,天池寺,蠻子洞(漢代石穴墓葬羣),天宮堂,黃宜堂,辛亥年碉堡羣,抗戰防空陣地等多處歷史文化保護單位、遺址、遺蹟等。
作為川南文旅熱門景地,許多外地人一提起艾葉古鎮,可能首先想到的是那家出名的一道美食艾葉雞腳,去年夏天,我和幾位攝友自駕去了一趟艾葉古鎮,其中一攝友張玉強是個北方人,他竟從一些很細小的視角去看艾葉古鎮,讓人吃驚。大夥從他的照片裏認識了旭水河畔一個有煙火氣的小鎮。
我注意到,北方朋友的鏡頭中,有很多是熱鬧的早市、長長的小巷、斑駁的銘牌、路旁的摩的師傅,以及無名的小草、模糊的樹影……
另外,就是他鏡頭裏的旭水河十分有震撼力。
作為構成艾葉鎮大碼頭的水上大動脈,長約十多公里的公里的旭水河流經此地時,水盈岸豐,波靜浪恬,儼然湖澤,被稱作“八里秦淮”。兩岸樹蔭蓊鬱,綠影婆娑,柳搖水面,竹指清漣,幽雅無比。東北岸有石佛寺、望水觀音等四五處寺觀道場;西南岸則水埠羅陳,碼頭湊密,連通長土鎮。
當地人説,早年的艾葉灘、旭水河,水質清幽、每至盛夏,灘壩頭,婦人槌衣搗練,光腚娃娃活蹦亂跳,扯網的漁夫挽纜歌唱,鷺、鷗與之爭食,何其樂哉。清光緒年間,鹽商黃敦三的兒子黃濱嶼還別出心裁,在河上創設了一種“花船”,載客泛舟於這“八里秦淮”,一時仿行者蜂起,僅艾葉鎮便有花船140餘隻,更使這裏憑添雅緻風景。
我們下榻的民俗酒店老闆説,往年,艾葉灘百船雲集,船工號子響遏行雲,高亢激越,運輸繁忙。當年每天清晨,雞鳴三聲,陽光水墨暈染般漸次鋪開,照亮山川大地,河面上浮光躍金,竹筏船隻穿梭往來,在河面上留下道道波痕。岸邊,傳來縴夫的吆喝聲;黃昏,艾葉鎮碼頭上停靠的船隻竹筏相依成串,長達百米。貨運繁忙時節,由於人滿為患,鎮上客棧都被預訂一空。
前不久我看當地新聞説,為了打造文旅地標,艾葉鎮正在考慮重新恢復這種“八里秦淮”景緻,打造“花船”夜遊的旅遊娛樂項目。
作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艾葉古鎮的“龔扇”遠近有名,龔扇是用竹絲手工編制的團扇,系民間藝術家龔爵五在清光緒年間首創。在1886年四川勸業道周孝懷創辦的寶川局“賽寶”會上,龔扇一舉奪魁,選進皇宮,光緒皇帝賜名“宮扇”。
龔扇傳承至今已逾百年
龔扇傳承至今已逾百年,也已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今,它也成為許多遊客的最愛。
近日,在封面新聞、華西都市報策劃的“成渝文旅新地標”大型評選活動中,有很多川渝讀者朋友將艾葉古鎮推薦為“新地標”(完)。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