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工作人員正在進行線上直播。 冉文娟 攝
中新網北京7月8日電 題:跨越歷史時空“雲遊僑博”多語種講述“僑”的故事
中新網記者冉文娟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盛夏7月的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仍處在關閉狀態。雖然展館內較往日安靜,但線上直播間裏卻分外熱鬧。自4月28日以來,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推出“雲遊僑博”活動,引領觀眾足不出户線上看展。截至目前,系列活動已推出十一期多語種直播,超過551萬海內外觀眾與僑博在“雲端”相遇。
多語種直播講述“僑”的故事
美國升起的第一面五星紅旗背後有怎樣的故事?東南亞常見的“雞公碗”有什麼特別的寓意?年代久遠的明信片上展現怎樣的唐人街風采?……在直播間裏,一件件館藏文物展現在鏡頭前,講解員化身“在線主播”,將藏品背後的故事娓娓道來。
考慮到網絡直播的受眾羣體及文化背景不同,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基於藏品資源和布展特色,重點講述華僑華人移居海外的歷史,他們融入當地生活的習俗和文化,以及他們在重大歷史事件中所做的貢獻等。
多語種、多方言直播是此次“雲遊僑博”活動的一大亮點。十餘期的直播中,分別使用普通話、英語、日語、閩南語、廣府話和客家話進行解説。不同語種的直播會針對特定的觀眾羣體調整解説內容,直播時間也會考慮海外觀眾的需求。
“在閩南語的直播中,我會重點講解一些與閩籍華僑華人密切相關的故事,比如知名僑領陳嘉庚的事蹟。”負責閩南語專場直播的講解員張志加介紹,每場直播都會根據不同的主題和觀眾羣精心打磨講解詞,通過熟悉的“鄉音”,讓“高冷”的文物變得親切,從而拉近與觀眾的距離,增進大家對華僑華人羣體的瞭解。
“我們選擇閩南語、廣府話和客家話三種方言進行解説,就是為了引起觀眾的情感共鳴,更好地傳遞中國故事、華僑故事。”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館長臧傑斌介紹,多語種直播推出後受到僑鄉及海外觀眾歡迎,大家紛紛在留言區交流心得和對家鄉的情感,反響熱烈。
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講解員正在用客家話直播解説。 冉文娟 攝
見證華人奮鬥史 增進情感交流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海外華僑華人多方奔走,四處募捐,跨越萬里將醫療防護物資運送回國,為中國疫情防控貢獻自己的力量。當前新冠肺炎疫情在世界多點爆發,華僑華人又積極參與到住在國防疫工作中。
臧傑斌表示,目前全球疫情還處於持續蔓延階段,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有責任有義務通過館藏資源豐富僑界文化生活,為抗“疫”中的海外僑胞提供精神力量。同時,也通過“雲遊僑博”為廣大公眾特別是華僑華人講好中國故事,講好華僑故事,傳遞中國聲音和華僑精神。
“無須渲染,真實的故事最能打動人心。”“雲遊僑博”英文直播專場講解員王鈺涵説,通過講述文物背後的故事,有助於讓大家透過塵封的歷史瞭解華僑華人羣體,增進情感交流與共鳴。
“歷史故事,用不同的言語表達,別有一番滋味。”“人在海外依然能看到這些歷史,感覺很不錯。”“廣大華僑身居境外,心繫祖國的愛國情懷,讓我感動。”“感謝前輩們的艱苦奮鬥。”……每一期直播都有許多熱心觀眾寫下留言,抒發心中感受。小小的直播屏幕把海外內觀眾聚在一起,在共同回望華人奮鬥歷史的同時,也讓彼此的心貼得更近。而對於線上收看直播的廣大華裔青少年羣體而言,“雲遊僑博”在增長知識的同時,也能夠增加對祖(籍)國的情感和文化認同。
直播常態化 打造僑博特色VR項目
持續的疫情使“互聯網+”打造的“雲文化”加速進入了大眾的生活,許多博物館都採取“線下閉館,線上開花”的方式,為觀眾提供豐富的文化體驗。
“一方面,‘網上看展’可以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使世界各地觀眾隨時隨地得以方便地身臨其境地暢遊博物館;另一方面,它提供了相互間溝通、交流的互動平台,拉近了海內外僑界的心,凝聚了人心和力量。雖遠隔萬水千山,但我們可以看在一起、想在一起、幹在一起、勝利在一起。”臧傑斌説,開展網絡直播,加強網上博物館建設,無疑是疫情防控常態化的新形勢下,許多博物館等公共文化機構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創新途徑,是應對疫情、傳播中華好聲音、講好華僑故事的重要舉措。
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也在積極探索更多“觸網”計劃。臧傑斌説,僑博計劃將直播常態化,將保留以多語種、多方言直播的特色,同時加速打造僑博特色的VR項目建設,以滿足不同年齡段、不同層次人士的多元文化需求。(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