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公凱 | 中國繪畫的最高標準是什麼?

潘公凱 | 中國繪畫的最高標準是什麼?
列女仁智圖 局部 宋摹本

從顧愷之的時代開始,中國畫就不再將“酷肖對象”作為第一重要的目標,認為畫得像並不特別重要。當時的顧愷之提出了寫神論,將“神”與“形”區分開來,追求神似而不是形似,而在西方古典畫論裏,從來也沒有出現過這種情況,“形”和“神”是一體的。

中國的哲學,無論是儒學還是老莊,都特別強調精神氣質,不太強調物質性。“形而下為器,形而上為道”,大家都認為道是很高的,而器是很低的,即便畫得像,其實也是很低的,只有把“神”畫像了才是很高的,才跟“道”比較接近,所以大家都往“道”的方向努力。

潘公凱 | 中國繪畫的最高標準是什麼?
《瀟湘圖卷》

五代南唐畫家董源在山水畫上的造詣很高,他的畫作屬於南派山水。五代的南派山水與北派有一些不同的地方,南派山水的用筆變得比較松靈,“松靈”這個詞是中國畫論當中很重要的一個概念,它表達的是中國畫的筆墨皴法從比較嚴謹的一種圖像,轉變成了一種比較放鬆、比較隨意的皴法。

潘公凱 | 中國繪畫的最高標準是什麼?
《疏柳寒鴉圖》

就這麼一點變化,在當時已經非常重要,就是當時的前衞派,因為它是一種新的畫法。當時還發展出一些小支流,例如梁楷的簡筆或者是潑墨的畫法,這種畫法雖然在當時只是極個別的現象,影響並不大,但是這至少可以説明,當時已經有藝術家用這樣的方法在作畫了。

那麼,從寫實的方面來説,其實在宋代以後,中國很多畫家已經具備了很好的造型能力,他們可以畫得很像、很細節,例如可以把一個宴會醉酒的人物表現得很充分,可以看出當時的寫實能力達到了一個高峯。

潘公凱 | 中國繪畫的最高標準是什麼?
▲《二祖調心圖》 宋 石恪 紙本水墨 35.5cm×129cm 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但是,很多畫家覺得再這樣畫下去沒有什麼意義,應該找到更新的發展方向。於是,在北宋到南宋的過渡時期,中國繪畫史上發生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轉折,那就是文人畫的出現。

西方的繪畫當中也有一個相似的轉折,那就是發生在十八、十九世紀時,古典主義學院派向印象主義和現代主義的轉折。西方的轉變是在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完成的,而中國的轉折則是在北宋到南宋期間完成的。

潘公凱 | 中國繪畫的最高標準是什麼?
▲《繡櫳曉鏡圖》宋 王詵 團扇 絹本設色 縱24.2釐米 橫25釐米

西方之所以出現轉折,原因在於照相術的刺激,繪畫不得不對此做出應對;而中國的繪畫發生轉折的時候,根本就沒有照相術,中國畫的轉折不是由客觀因素推動的,而是知識分子的智慧和思維的結果。

現在,如果我們在市場上看到宋代、元代那些畫得很寫實的畫,這些繪畫的價格確實應該很貴,為什麼?因為它們代表了那個時代的最高水準。到了元代以後,由於文人畫的興盛,筆墨的獨立性加大,書法用筆的審美趣味也融入繪畫當中,筆墨變得更加松靈,顯現出不依賴於對象的獨立審美價值。這不僅是中國繪畫史上的重大轉折,同時也是繪畫價值判斷標準的重大轉變。

▲元 倪瓚 六君子圖 上海博物館藏

在此之前,中國繪畫以畫得像為基本的要求,以皴法、勾線的工整和準確為基本的要求。那時有一個基本的評價標準,叫做神品,所謂神品,就是畫得很傳神,太像了,把對象的感覺全畫出來了,把很微小的細節甚至衣服上的褶皺全畫出來了,這就是神品。到了元代,另一個評價標準開始佔主流地位,那就是逸品,逸品成為中國繪畫的一個最高標準。逸品的典範就是倪瓚(倪雲林)。

潘公凱 | 中國繪畫的最高標準是什麼?
▲元 倪瓚 容膝齋圖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今天來看倪瓚的畫,我們會感覺到畫面其實還是很工整、很細膩的,但是當時的繪畫理論當中,已經出現了一些誇張的説法,評價倪雲林作畫是逸筆草草、不求形似,畫出來的對象到底是騾是馬已經不重要了。儘管我們今天看來,其實還是可以看得清楚他畫的到底是哪種樹,然而與他的前人比較,已經有了很大的發展。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451 字。

轉載請註明: 潘公凱 | 中國繪畫的最高標準是什麼?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