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裏醉雲安,六都“魚花節”的起源有這樣一個傳説

夢裏醉雲安

作者:黎銘光

有人説,美麗的地方讓人不曾忘。那山水,那人,那一方土,夢在腦海裏。美好的夢,讓你再次尋找到那情景,美麗的雲安,讓人陶醉,夢中牽掛……

夢裏醉雲安,六都“魚花節”的起源有這樣一個傳説

每年農曆四月二十,六都鎮西江邊都會舉行盛大的魚花節活動。社會各界人士相聚六都舉行放生魚苗、醒獅、燒火炮,文藝、煙花晚會等民間傳統文化活動,同敍鄉情,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魚花節是雲安當地村民為紀念捕撈西江魚苗、慶祝豐產豐收而舉辦的,始於明朝萬曆年間,至今已有四百多年曆史。六都“魚花節”最初是蓮塘村魚苗場主們慶祝豐收的聚會日子,歷經200多年。南海西樵黃飛鴻醒獅隊參與了今年的魚花節高樁醒獅表演。熱情的六都人為我講魚花節的故事。

夢裏醉雲安,六都“魚花節”的起源有這樣一個傳説

萬曆四年(1576年),雲安六都鎮蓮塘村黃氏始祖汝明公與李氏、劉氏太祖於珠磯巷遷至六都社塱村,看中六都的自然資源條件和優勢。初期,3人分別開挖了社塱大塘、山下(富山湖)大塘、網地(蓮塘)大塘。漁業生產基地日漸壯大,收到良好的效益,為便於生產經營和發展,後來黃氏先祖搬遷到網地(即現在的蓮塘村)居住。網地一帶因一片片魚塘連在一起,後來改名叫“蓮塘”。一直以來,這裏的人們每年都在魚類“春透夏流”產卵孵化的途中,用一種叫做“籮”的裝撈魚娃的用具,俗稱“魚娃籮”,把它放到西江邊“魚娃埠”,叫“落籮”。放好魚娃籮,一簇簇、一羣羣的魚娃漂流下來,裝進了“籮”。每裝撈一次叫“一水”。按水流的速度、水漲的程度,什麼時候才有“一水”,那些裝撈師傅根據水面漂流下來的泡沫的形狀大小是可以看得出來的。有時一天可能有幾“水”。這個過程叫做“裝魚娃”。那些捕撈魚娃的師傅很了不起,那些剛孵出的頭髮絲般大小的魚娃,他們就能分出四大家魚的各種類別和不屬四大家魚種類的雜魚等。沒有相當的經驗是絕對不可能做到的。

夢裏醉雲安,六都“魚花節”的起源有這樣一個傳説

有一年,一名蓮塘村黃姓人正在西江埠頭捕撈魚苗,從上游漂來的一具菩薩雕像漂進了他的魚籮裏。黃姓人多次將菩薩雕像撥出西江,卻每次都隨水迴流漂進他的魚籮。他便對着雕像説:“菩薩,如果我的魚苗能獲得豐收,我便為你建廟立身。”果然,第二天他發現自己的魚籮裝進了幾千萬尾珍貴魚種。黃姓村民大喜之餘踐行諾言,將這具菩薩雕像搬上岸,最後村民自發出資在雁鷹山下修建神廟供奉,隨着漁業的發展,從事養殖漁業的人越來越多,併成為西江的品牌行業,隨之,魚苗的需求量大增。黃氏先祖充分發揮自身的資源優勢和技術特長,與佛山、九江的老闆合作,共同投資發展魚苗(種)場,每年到了春夏季節到西江採裝魚花、培育魚種,成片開發魚苗養殖基地,東至鷹山腳下,南至白沙塘,西至陶瓷廠門前公路邊,北至西江河堤邊,魚塘總面積達2000多畝。六都魚苗遠銷廣西南寧、珠江三角洲、陽春等地。慢慢地,原來六都魚苗場主們約定聚會的日子便成為了集中祭神的日子,而這天正是農曆四月二十,魚花節開始形成,逐漸約定每年農曆四月二十舉辦盛大的祭祀及慶祝活動,祈求風調雨順,生意興隆。每年農曆四月二十,六都家家户户都像過春節一樣,熱鬧非凡,慶祝活動主要是宴請親朋好友、漁業商人歡聚一堂,藉此加強聯絡,溝通信息,共商發展大計。從最初蓮塘村魚苗場主們慶祝豐收的聚會日子,逐漸約定4月20日為龐(塘)公誕,再演變成為今天的“魚花節”,歷經了200多年。

夢裏醉雲安,六都“魚花節”的起源有這樣一個傳説

西江連接了雲安六都與南海九江,養魚成了他們的共同生活。“數魚花”對於九江來説不僅是一項技藝,更是一種文化。其中廣為流傳的“九江佬數魚花”歌,九江佬出售魚苗時,用蚌殼盛着數,每殼約五尾,一邊舀一邊唱:“一介五,兩介十,三介十五……”

我的夢,在西江,從九江溯江到六都。那日夜奔流的江水,一條條漁船在捕魚,那平凡普通的漁民默默地勞作。魚獲得豐收,是喜悦的鹹水歌,很多漁船出沒在江上,捕魚,渡人……

來源:雲浮日報

【來源:雲安融媒】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email protected]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644 字。

轉載請註明: 夢裏醉雲安,六都“魚花節”的起源有這樣一個傳説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