橋上行人悠悠慢行,橋下流水淺唱低吟。小橋流水人家,這是水鄉小鎮最初、最美的記憶。
歲月流淌,時間流逝,古橋如同一個個滄桑老者,屹立不倒,將江蘇蘇州吳江區七都鎮的古與今、文化與美景串聯起來,給七都人展示一個時代的歷史與文化。
走近古橋,走進歷史的七都。
東廟橋
歲經八百巍然卧,梁式拱形一體融。如意雲圖生逸趣,狀元鎖鑰耀吳中。
東廟橋位於蘇州七都鎮東廟橋村橫沽塘,南宋紹定年間始建。梁式三孔,橋長21.5米,寬2.75米,高4.3米,中孔跨度4.6米,東西次孔跨度各4.4米。全橋除民國年間增置花崗石石欄、望柱外,其餘均由初建時的武康石構築,完好無損。該橋底盤石和排柱渾厚穩重,排柱與橫系石平接嚴密,受力勻稱。
東廟橋
洪恩橋
小粉士基承螮崠,錯縫陡拱玉玲瓏。龍生蚣蝮俯流水,浪靜波平五穀豐。
洪恩橋俗名環橋,位於蘇州七都鎮望湖村染店浜,跨張港。明成化六年,由當地皇甫姓氏等25户人家捐銀72兩始建。單孔石拱橋,東西走向。全長13.3米,頂寬2.24米,堍寬2.5米,矢高3.05米,跨度5.6米,矢跨比大於二分之一,屬江南水鄉常見的陡拱橋,利於船隻通行。橋南北兩側各有兩隻“橋耳朵”,在其端面均雕“吸水獸”,叫“蚣蝮”,讓其俯首向下,正視河心,寓意欲使流水恬靜安寧,不讓河中妖孽興風作浪,表達當時人們辟邪禳災、安居樂業的願望,為構造奇特的洪恩橋增添些許藝術之美。
洪恩橋
廣福橋
錯縫連接龍筋石,吳越飛虹廣福殊。瓣葉嫩鮮尖角露,蓮花雕刻譽三鱸。
廣福橋位於蘇州七都鎮隱讀村,其西堍為浙江湖州地帶,跨胡漊港,東西走向,單孔石拱橋。始建於元至正十四年。橋長17.4米,堍寬2.64米,頂寬2.34米,跨度6.92米,矢高3.17米。拱券採用分節並列和縱聯分節並列兩種方法砌置,具有由明向清過渡的時代特徵。這是吳江全區所有古橋中絕無僅有的。全橋共有八處題刻,除了捐銀題記,還有刻在拱券石上的蓮花圖案,尖角嫩葉、含苞待放的蓮花圖案,除佛教含義外,還表達了古人祈求繁盛的願望。現橋已無人行走,樹草叢生,成為自然風光。1986年7月,被列為吳江文物保護單位。2011年,被列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
廣福橋
雙塔橋
遙對莫釐峯,別饒勝境;濱臨稽五漾,時聽漁歌。唯上上田,農桑興大利;活潑潑地,蘭若宛中央。
雙塔橋位於蘇州七都鎮雙塔橋村與震澤鎮北長村交界處,瀕臨稽五漾,原名雙石橋,有東西兩橋,各為拱形三孔,並分別在橋堍鎮立着一座石塔,初建於明洪武年間。雙塔橋周圍景色十分秀麗,在橋頂上,舉目遠望,太湖洞庭東山清晰可見,稽五漾裏波光粼粼,與橋上一副對聯“遙對莫釐峯,別饒勝境;濱臨稽五漾,時聽漁歌”相吻合。20世紀80年代,電影《杜十娘》攝製組將這裏作為外景拍攝地之一。橋上還鐫有三副對聯,其中一副為“唯上上田,農桑興大利;活潑潑地,蘭若宛中央”,下聯中的“蘭若”指橋西堍的浮碧庵,尚存。
雙塔橋
甫裏橋
萬頃具區留禹跡,陸家甫裏憶唐賢。
甫裏橋亦稱陸港橋,位於蘇州七都鎮陸港村。始建無考,清宣統三年重建。梁式單孔石橋,東西走向。全長9米,寬1.8米,孔高2.9米,跨度3.4米。橋身南側有一副楹聯:“萬頃具區留禹跡,陸家甫裏憶唐賢。”此橋是村民往來之交通要道,為便於車輛行駛,橋面與石級已鋪澆水泥而改為平橋,橋上增設水泥欄杆。晚唐詩人陸龜蒙,號甫裏,一度隱居陸家港,對當地的蠶桑生產和漁業生產的繁榮景象很欣賞,曾留有“處處倚蠶箔,家家下漁筌”的詩句。人們為懷念詩人,故將陸港橋命名為“甫裏橋”。
甫裏橋
北迴橋
地近湖濱,南北於今成孔道。源從苕水,瀠洄自昔慶安瀾。
北迴橋位於蘇州七都鎮羣幸村鼓樓港,跨鼓樓港,東西走向,三孔石拱橋,花崗石構築,拱券採用縱聯分節並列法砌置,橋長35.8米,中寬2.85米,中孔跨度為9.42米,高5.07米。初建年代不詳,清光緒十八年重建,2008年12月進行維修。橋面有石欄,六對望柱,中間兩對望柱雕有石獅,千斤石上刻有輪迴圖案,南北兩側各有橋聯兩副,南側中孔橋聯“遙峯對岸,古寺臨流,此地別饒風景;潯水南來,太湖北去,當年幾費疏排”,北向次孔“壤接拜山莊,桑麻蔽野,水經稽五漾,江浙分疆”,真切地描述了此橋地理位置及農桑繁景。
北迴橋
北張橋
萬里山河分月影,七都風土帶花香。山光遙接濤歸北,虹勢凌虛路大張。
北張橋位於蘇州七都鎮豐田村,跨南滸港,東西走向,該橋為單孔石拱橋,金剛牆為青石、花崗石構築,眉石為花崗石、青石相間,餘為花崗石,拱券以花崗石縱聯分節並列法砌置。橋長25米,中寬2.4米,跨度5.69米,高4米。初建年代不詳,光緒二年重建。橋聯:南向為“萬里山河分月影,七都風土帶花香”,北向為“山光遙接濤歸北,虹勢凌虛路大張”。
北張橋
博士橋
疊石為梁,鹹佔利涉。回波作鏡,共慶清流。
博士橋位於蘇州七都鎮吳越村雙蕩兜,跨雙蕩港。始建無考,清光緒二十九年重建。梁式單孔橋,東西走向。全長17.95米,寬1.74米,孔高3.5米,跨度5.5米。橋兩端金剛牆下方各有一方形泄水孔,洪澇時可加大泄水流量,並減輕流水對橋的衝擊力度。西橋台及橋面保存完好,東橋台南側生出一樹,上部石級已拱起,下部石級已無,用水泥板代替。橋身兩側各有一副楹聯。南向楹聯:“疊石為梁,鹹佔利涉,回波作鏡,共慶清流。”北向楹聯:“源溯五湖窮北達,水經雙蕩繞南行。”
博士橋
大善塘橋
全仗大慈悲,快觀臨河利涉;一般善男女,爭看題柱往來。
大善塘橋位於蘇州七都鎮吳越村前浜兜,跨大善港,東西走向,三孔石樑橋,西橋台金剛牆一半為青石,一半為花崗石,餘為花崗石。橋長27米,中寬1.6米,中孔跨度6.6米,高3.7米。初建無考,重建於1926年。中孔南向兩側有橋聯“全仗大慈悲,快觀臨河利涉;一般善男女,爭看題柱往來”。
大善塘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