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鄭州9月12日電(記者何娟 牛少傑)自古以來,黃河“善淤、善決、善徙”,下游曾洪水氾濫,災害頻繁,治理黃河一直都是安民興邦的大事。新中國成立後,黃河流域治理成效顯著,實現了黃河歲歲安瀾的歷史奇蹟。
這是9月11日拍攝的三門峽水利樞紐(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郝源 攝
11日,記者來到被稱為“萬里黃河第一壩”的三門峽水利樞紐。金秋時節,在三門峽水利樞紐蓄洪壩上,“黃河安瀾、國泰民安”八個大字在陽光的照耀下格外顯眼。
三門峽水利樞紐是新中國成立後在黃河干流上興建的第一座以防洪為主,兼顧防凌、灌溉、減淤、供水、發電等任務的大型綜合性水利樞紐工程。樞紐工程於1957年4月動工興建,1960年9月下閘蓄水,1961年4月基本建成投運。
這是9月11日拍攝的三門峽水利樞紐(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郝源 攝
“九曲黃河萬里沙”,黃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水沙關係調節是保障黃河長久安瀾的關鍵。據瞭解,三門峽水利樞紐經歷了“蓄水攔沙”“滯洪排沙”和“蓄清排渾”三個階段,探索出在多泥沙河流上修建和運用水庫的做法,為小浪底、三峽等大型水利樞紐工程建設提供了經驗。
這是9月11日拍攝的三門峽水利樞紐(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郝源 攝
確保黃河防洪安全是三門峽水利樞紐的首要任務。“為騰出汛限水位以上庫容迎接黃河主汛期,三門峽水利樞紐今年從7月轉入汛期運行模式,經歷了6次洪水過程。”三門峽水力發電公司副總經理趙憲荷説,通過與小浪底水庫聯動,為小浪底水庫庫區沖刷排沙提供後續動力,增加水庫防洪有效庫容。
在黃河下游防洪工程體系中,三門峽水利樞紐與小浪底、故縣、陸渾水庫配合防禦特大洪水,為黃河下游歲歲安瀾發揮了重要作用。
這是9月11日拍攝的三門峽水利樞紐。新華社記者 郝源 攝
據統計,自樞紐工程投運以來,三門峽市以上地區曾6次出現流量大於10000立方米每秒的大洪水,由於三門峽水利樞紐及時採取措施,削減洪峯,減輕了下游堤防負擔和漫灘淹沒損失。
記者在大壩看到,奔騰的黃河水裹挾着泥沙從打開的泄流孔洞噴湧而出,怒濤翻卷,水花飛濺,呈現出“黃河之水天上來”的壯觀景色,引得遊客紛紛“打卡”留影。
這是9月11日拍攝的三門峽水利樞紐(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郝源 攝
泄洪後的黃河灘塗迎來短暫的“熱鬧”,裸露的黃河灘塗一片碧綠,猶如綠色的草原。附近村民利用這段時間在黃河灘上種植油葵等農作物,金燦燦的葵花和黃河交相輝映,為三門峽百里黃河生態廊道增添了一抹亮色。
這是9月11日拍攝的三門峽水利樞紐。新華社記者 郝源 攝
三門峽庫區多年來形成的上百平方公里水域,已經成為國家級濕地自然保護區,對調節地區氣候、保護當地生物多樣性及改善生態環境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只要不是汛期,三門峽庫區的水都是清的。”趙憲荷説,每年冬天都會有數以萬計的白天鵝從遙遠的西伯利亞飛到三門峽庫區棲息越冬。(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