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會·旅遊 | 漸行漸遠的三山
早讀李白的《登金陵鳳凰台》雲:“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一直感嘆詩句所描繪的那種蕩氣迴腸,可竟沒想到三山就在自己的家鄉江寧,於是總惦記着什麼時候親自去感受一下詩中的意境。趁着空閒,騎上自行車,我也去找尋那傳説中的“三山”。
其實“三山”並非三座山,而是位於南京城西南江邊的一座有着三個峯巒的小山。《景定建康志》載:“其山積石森鬱,濱於大江,三峯並列,南北相連,故號三山”。為了查找原文,我買了這套書。書載三山原有凸出於江中的部分,稱為“三山磯”,上有“三山寺”,為明洪武年間所建。從南北朝時代開始就陸續有人對“三山”又詠又唱,比較喜歡的還是公元495年謝朓被貶離京,傍晚時分登磯遙望京城和大江觸景生情寫下的《晚登三山還望京邑》,其中一句“餘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讓人感覺江山盛景不亞於“富春山居圖”。遙想古時的三山,林木葱蘢,山勢險要,一派名山大川之氣勢。三山其實離“白鷺洲”挺遠的,李白長袖善舞思維奔逸,把二者結合抒寫了這一山川勝景,使“三山”更富詩情畫意。陸游的《入蜀記》載:“三山自石頭及鳳凰台望之,杳杳有無中耳,及過其下,則距金陵才五十餘里。”“杳杳有無中”,恰好箋註了“三山半落”若隱若現的景象。
沿江堤大道蜿蜒而行,遠遠看見長江邊上有山峯,詢問之下得知,那就是傳説中的三山了。
看山似乎近在眼前,其實不然。騎車來到山下,才發現山沒有想象中的雄偉。山是石頭山,覆有叢叢灌木。草盛木稀,有幾棵山松挺立,並無想象中的“名山隱古寺”之感。山有幾座小峯,一座略高,其餘似在有無之間;北面是滔滔長江,其餘幾處已被高高低低的住宅包圍。
看到一直嚮往的山被歲月的風塵侵蝕得如此面目,心中不免悵然。山腳下有位老者,經營着一家小店,看到我們失望的情形,便與我們聊起了此山的傳説。據説在明朝以前,山上有座小廟,後來一次,朱元璋被敵軍追趕,慌不擇路,來到此山,見到小廟便一頭鑽了進去。説來也神奇,門口很快被蜘蛛結的網給封住了。敵軍來到門口,一看廟宇荒廢,門口是一層密密的蜘蛛網,料無藏敵,便用長槍胡亂攪和了一下後離開了,朱元璋逃過一劫。當時朱元璋暗暗發誓,以後有朝一日當上皇帝,一定重修廟宇,再塑金身。後來此君真的當上皇帝,不食前言,大修廟宇,賜名“護國寺”。
山不在高遠,水不在深淺。面對水天一色的大江,看野草蓬勃,浮雲悠悠,濤聲依舊鐘鳴不再,有點思緒縹緲。不過,2019年10月再訪,已圍圈改建,準備再造景點;只是原先的小店也不知所終,自然也尋不到店主了。(沈成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