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河池宜州縣西北部,九萬大山餘脈與鳳凰山系相交處,懷遠古鎮位居其中。龍江河自西南逶迤而下,中洲河從西北蜿蜒而來,一大一小,兩江相匯於此。
一山一水皆詩意
在中洲河和龍江河交匯處,河面寬廣,水流平緩,波光粼粼,和夕陽、翠竹、白鷺、偶爾劃過的一葉漁船……交相輝映,構成了一幅安靜唯美的漁村文化寫真。
若是晨初,河面泛起濛濛水霧,遠山氤氲若隱若現,空氣清新,浸透心肺,一吸一吐間肺腑盡暢。或是晴好,乘船遊兩河,觀兩岸青山疊嶂,翠竹掩映,閒情逸致盡在泛舟遊。每逢古鎮圩日,便有很多自發從各村聚集而來的“歌王”在河邊的榕樹下對山歌,你來我往,歌聲婉轉。在河邊遊覽,還能欣賞古樸新奇的美食文化、漁村文化和山歌文化,這裏是古鎮恬淡生活的縮影和展台。
古鎮中洲河上橫跨玻璃橋,長超百米。這座廣西第一座水上跨河而建的玻璃橋,具有5D玻璃炸裂特效及聲光電等特效,行走其上,彷彿在河面上凌空行走。讓人在感受兩岸的美景同時,體會別樣的刺激和驚險。河畔雄踞地方名山——八灘山,登山遠眺,可領略“兩江玉帶飄吳練,四面雲繯列黛容”之勝境。
一磚一瓦是文章
懷遠歷史上經濟發達,商賈雲集,為地方重要的商埠和貨物集散地之一。由東頭進入懷遠騎樓街,有東至西長約1200米,街道兩邊即為可遮風避雨的騎樓,店鋪鱗次櫛比,四方磚柱上的商號名稱至今依稀可辨,如“永昌祥”、“正昌號”、“紹昌號”、“黃煥記”、“正記生蘇杭洋足頭”等湖南、福建、江西、貴州的客商號記,觀古樓遺韻,當年商業、手工業盛景可見一斑。
古鎮距今1300年。建置以來,伴隨着華夏大地歷史前進的步伐,走過一個個不同的歷史時期。漢武帝元鼎六年,平南越置定周縣,懷遠屬定周。其後唐朝和明朝農民起義,清朝組織“天地會”反清末腐敗統治、民國初期受軍閥混戰之苦。1930年中國共產黨的紅七軍兩次來到懷遠宣傳革命,其政委鄧斌在懷遠留下足跡。1944年被日本侵略軍侵佔。1966年搞“文化大革命”成為重災區……懷遠經歷了上千年的風雨洗禮,一磚一瓦都鐫刻上歷史的痕跡,如今成為了全國重點鎮,全區百鎮示範鎮。
經唐宋,歷明清,幾千年風雨中,懷遠古鎮遺存了眾多歷史文化。境內八灘山懸棺葬、兩千年翔鷺紋銅鼓世所罕見,彙集了明、清、民國時期的硃砂繪畫和文字的古波巖畫則充滿神秘色彩。清代建築的潮州會館,並有湖南會館、粵東會館、江西會館、貴州會館、三界廟、大觀寺的遺址頗具時代特色;其中潮州會館是當年紅七軍軍部駐所,存有紅軍標語、漫畫,現是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一枝一葉總關情
漫步懷遠古街石板街道上,古樓青磚、黛瓦、黑牆,明清風格的建築流淌着沁人心脾的古老韻律。
古街街尾一所小學,恰逢午後放學,孩童雀躍歸家。歷史是陳舊、厚重的,生活卻是鮮活、明快的,此時這個小鎮古色古香的浪漫裏包裹着生活生動的煙火氣息的,孩童歡語聲聲悦,百姓人家煙火起。
如果你到懷遠,不要忘記看一看它的古井。懷遠古井隨古街一起建造,現存兩口,和懷遠古街相伴100多年。古井用青磚圍砌八角井欄,造型十分優美。井水常年不斷,冬暖夏涼,掬一捧清冽甘甜,滋潤肺腑。有時遇到乾旱,鎮上的居民還能從井中取水。它們滋養了古鎮,也孕育了古鎮文明。
懷遠古鎮坐落在龍江河、中洲河交匯的三角嘴地帶。豐富的水源,千年的文化積澱,鑄就懷遠漁村文化。隨着時代的發展,不少漁民已經“上岸”,告別了祖祖輩輩的打魚生涯,但岸邊星星點點的漁船還是保留下了漁村的“餘味”,尋根訪跡仍有所得。
懷遠古鎮世居壯、漢、仫佬等民族,風俗習慣繁多,幾乎月月有節慶。桂劇和漁鼓大約於相同的時期在懷遠廣為流傳,彩調和山歌至今仍非常盛行,而每逢春節等重要節慶,龍獅、打錢牌、牌燈、彩燈、走馬燈、孔明燈、魚蝦花鳥一類多種小燈籠以及各式民間演出活動就會出現在中和街和郊外,景象熱鬧非凡。
除此之外,古鎮的特色美食也引人垂涎,八寶飯色澤鮮豔、口感甜而不膩,白米月餅上繪精美圖畫、餅皮香酥鬆脆……
懷遠古鎮以其“豐富的自然景觀、厚重的歷史積澱、多彩的民俗風情”成為廣西四大古鎮之一,經千年風雨存留至今,你來或是不來,這裏的一山一水、一磚一瓦都在訴説當年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