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誰説建盞的底足只有黑色才是鐵胎?看懂這五點打破建盞底足老規矩

由 老巧雲 發佈於 休閒

作為當下收藏界炙手可熱的寵兒,建盞在走入越來越多人視線的同時也得到了越來越多的探索和研究,許多人對它的釉色、器型、斑紋等方面都已經瞭如指掌,可對建盞的底足卻常常不夠重視,以致於到目前為止仍有不少數人想當然的認為建盞的底足只有黑色一種,也就更加談不上"瞭解"二字。

1.建盞底足的顏色分類

從顏色來看,建盞的底足大致可以分為三大類:

①:典型的鐵足,顏色為鐵鏽色,是建盞含鐵量較高的胎土在漫長的歲月中持續不斷的氧化所形成的;

②:紅或黃窯皮圈足,這也是大部分已出土的老盞所最常見的一類底足顏色;

③:黑胎本色足,建盞是我國古代黑瓷的代表,故黑色也是建盞底足最原本的顏色,但擁有黑胎本色足的建盞在市場上卻並不多見,這也不失為是一種遺憾。

2.從建盞底足辨鐵胎

正所謂"無鐵胎,不建盞",而底足正是辨別建盞鐵胎的關鍵所在。眾所周知,用於製作建盞胚體的泥土是建陽所特有的含鐵量為8%左右的紅土,故燒製成功後建盞胎體的含鐵量自然也較高,就形成了我們通常所説的"鐵胎",其胎質比較粗糙,手感厚重,用指關節輕輕的叩擊會發出沉悶的金屬聲。

真正為"鐵胎"的建盞,其裸露在外的底足橫截面的大多為黑色、黑褐色或者黑灰色,少數為紅褐色,這樣的底足顏色就是因燒製時窯內氣氛過度偏氧化或者存放後期長時間接觸空氣造成氧化的緣故,其內裏的橫截面依舊為偏黑色。

3.建盞底足的不同風格

大多數的老盞,其胚體制作為手工拉胚,底足也是完全依靠人工修出,一般來説,建盞的口沿直徑越大,其底足的直徑也就越大,但總體上底足直徑依舊比口沿直徑小得多。不同的建盞窯口在修底足上都有着獨屬於自己的風格,又因建盞底足的風格難以模仿,故對各大窯口建盞風格熟悉的人便可一眼從底足分辨出該建盞的出處。

4.從底足落款明建盞去向

雖説宋代尚沒有形成在瓷器底部落款標明用途的風尚,但由於當時燒製建盞最大的窯口建窯為民窯官用,在其中選擇了最出彩的匠人和地段最好的窯爐用以燒製專供皇家使用的御用建盞。為了與其他尋常的瓷器進行區分,匠人們往往就會在御用建盞底足上刻印"供御"、"進盞"等的字樣。

另外,因當時的建窯為幾户人家所共同使用,為了方面辨別各家燒製的建盞,匠人們也往往會在建盞底足處刻上一些功能性的字樣或符號,這些功能性的符號或字樣僅僅只能算是一種俗成的約定,旁人並不能理解其具體的含義。而現代建盞在底足落款也已經成為常事,大多為商家的品牌名或工藝師自己的名字,這不僅是建盞品牌意識日益提高的一種表現,也是工藝師社會地位上升的一種體現。

5.從底足入手鑑別建盞真偽

現如今隨着建盞燒製技藝的不斷髮展和其在古玩市場上的日益走俏,越來越多的建盞仿製品也開始活躍在人們的視野中,甚至有的仿製品已經能夠達到以假亂真的地步,這一現狀可以説是讓一些剛剛入門的盞友苦不堪言,在挑選建盞時也愈發頭疼不已。但實際上,無論是多麼精妙的仿製品,它的燒製水平都遠遠不及著名窯口,尤其是在底足方面,往往很難過關,因此,大家通常都可以從底足入手,來鑑別建盞的真偽。

建盞要在1300℃以上的還原焰中才有可能燒製成功,如此高的温度就連其含鐵量較高的胎體都有極大可能出現開裂,更何況是仿製建盞所用的普通泥料。因此,為了讓泥料更加耐高温,同時也為了增加表面的粗糙感,商家在燒製仿製建盞時往往會在泥料中再加入一些粗顆粒,但是這些加入粗顆粒的泥料在底足處卻往往會留下一些"蛛絲馬跡"。

加入粗顆粒的泥料,在進行更加精細的修胚時會有不同程度的變化:如果胎體已經處於比較乾的狀態,其中的粗顆粒在修胚的過程中往往會掉落,就會在底足表面留下些比較明顯的坑洞;如果胎體還處於比較濕潤的狀態,其中的粗顆粒未完全固定,就會隨着刀具的走勢而不斷旋轉,形成明顯的紋路。這種痕跡就算後期掩蓋也還是會和真正建盞的底足有所不同,仔細觀察就可察覺。

建盞的底足雖然"其貌不揚"也並不太重要,但通過底足,我們依然可以瞭解到更多關於建盞的奧秘。

大師建盞推薦

入‮盞旗‬方領會黑釉之精髓,

​賞旗盞‮知可‬曉銀斑之絕美。

​卓立旗/撇口‮釉黑‬銀斑

有關於建盞的任何問題,可以後台私信筆者,筆者將會第一時間為你解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