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尋蹤|博山區尖古堆驚現石屋部落

古村尋蹤|博山區尖古堆驚現石屋部落

古村尋蹤|博山區尖古堆驚現石屋部落

山民們在青石山上創造了奇蹟,整理出層層梯田。

近日,記者連續兩次探訪位於博山區山頭街道的尖古堆。記者第一次在這裏發現了一處龐大的石屋羣落。第二次,記者探訪峭壁下的水石屋……勤勞的山民,將石頭最大限度加以利用,整個古村落到處都是巨石堆疊的石堰,十分壯觀。

5月21日,記者在山路上遇到78歲的焦會蘭,自從20歲嫁到尖古堆,老人已經在這裏生活了58年,至今她還扛着鋤頭上山耕種。對於當地居民老齡化的問題,博山區山頭街道竹林社區居民委員會主任張持雨十分着急,他一直在想辦法為村莊謀一條出路……

古村尋蹤|博山區尖古堆驚現石屋部落

遠遠望去,尖古堆的民居都是依山而建。

古村尋蹤|博山區尖古堆驚現石屋部落

從空中俯瞰,尖古堆的民居幾乎將青石山覆蓋起來。

古村尋蹤|博山區尖古堆驚現石屋部落

路旁的摩崖石刻記錄了村莊悠久的歷史。

蓮花山旁 八秀山莊

據《範氏族譜》載:汝弼祖乃範氏八世祖,並非直接由棗強播遷至此。莊名來歷是因村中蓮花山(北封山)而名。前清秀才範守純《南北尖谷堆山記》中描寫此山:“秀若筆尖,圓若粟堆。昔人名之曰尖谷堆,莊亦因之而稱焉”。

晚清時,尖古堆小有名氣。當時全村不過百餘户人家,數十年間考取了八名秀才。他們是道光年間的範東興,咸豐年間的範東山、範東階,光緒年間的範守純、範樂亭、範守長、範慎宗、範春元,時稱八秀山莊。

尖古堆有一座山,其裸露山石斜插有序,形似蓮瓣,當地人稱之為“蓮花山”。又因與村南之南封山相互對應,故村人多稱之為北封山。

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博山縣誌》、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續修博山縣誌》,均載村名為“尖固堆”。範守純這樣描述:“秀若筆尖,圓若粟堆,昔人名之曰尖谷堆,莊亦因之而稱焉。”所以,村名又稱尖谷堆。

“我們這裏的森林覆蓋率較高,主要樹種為柏樹、黃櫨和山榆等。”5月21日,張持雨告訴記者,山上還有6棵流蘇樹,聽説也已經生長了上百年。“以前尖古堆分為尖東、尖西、尖南、尖北四個村,後來尖東合併入我們竹林社區。”

張持雨專門請社區居民孫桂香給記者介紹村裏的情況,孫桂香深受當地文化的薰陶,是一位模範兒媳婦。幾十年來,孫桂香一直在家中伺候生病的公公婆婆,用自己的孝行延續着孝鄉博山傳統的孝道。“我婆婆前不久去世,就是我一直照顧着她老人家,現在我主要的工作是在家裏伺候老公公。”

古村尋蹤|博山區尖古堆驚現石屋部落

在山石上鐫刻了一幅鬥五虎的棋盤。

古村尋蹤|博山區尖古堆驚現石屋部落

青石山上到處是用石頭壘的石屋。

石屋部落 魯中罕見

尖古堆最有特色的建築大概就是石屋了。在村民孫桂香家裏,記者看到一個巨大的石屋。這間石屋,圓錐做頂,厚實的牆壁冬暖夏涼。“我們家小叔子就是在這間屋子出生的,到現在這間屋子還不得近百年了?”因為丈夫出門打工,孫桂香也説不清楚這間石屋的年齡。

在村莊周圍山坡上,也有孫桂香家一模一樣的石屋,至今保存的相當完好,如今成了村莊裏的一道風景,吸引了很多觀賞者。“一、二、三、四、五……”在博山區尖古堆的一個山坡上,記者看到一組石屋羣,這組石屋大多數堆疊在平滑的青石板上,有十三四個。由於年深日久,有的石屋只留下一個根基,殘存在野草深處,很難辨別。

這些石屋都是用當地的青石壘成,圓錐形屋頂,四四方方的牆基,暗合古人對大自然天圓地方的古老認知。這些石屋究竟是做什麼用的?記者懷着好奇心問了幾個村民,對方都給了不同的答案,回答最多的是看山用的。山裏人種地不容易,因此搭建了這些石屋,派人入住看山,看守自己的辛苦勞動不受損失。因為周圍沒有高大的樹木的遮蔽,看山者可以躲進石屋裏面,天氣炎熱時,既可以乘涼,風雨來臨,也可暫避。

記者一行人在一塊大青石上發現了一個“鬥五虎”的棋盤,很久以前博山非常流行。漫漫歲月,匆匆流逝,當初究竟是誰在這裏刻下這麼一副棋盤,打發掉每天的時光。

這個石屋部落十分罕見,記者探訪過淄博很多古村落,這樣密集的石屋羣是第一次見到。范家明告訴記者,這些石屋修建的年代大約在五十年代初期,那個時候家家户户剛分了地,大家責任心強,就在山上建了很多這樣的石屋,看護自己的勞動成果。

古村尋蹤|博山區尖古堆驚現石屋部落

從空中看去,尖古堆山上大片的青石十分壯觀。

古村尋蹤|博山區尖古堆驚現石屋部落

尖古堆到處都是這樣巨石堆砌的堰牆。

巨石堰牆 震撼世人

在尖古堆,最常見的就是路邊一道道巨石壘砌的堰牆。這些石堰看似普通,但是走近一看,卻讓人感到非常震撼。一塊普通的石頭,很多體量超過了成人。這麼大的石頭,在當初沒有任何機械幫助的情況下,完全是靠人力一塊一塊抬過來的。

可以看出,尖古堆當年寸土寸金。老一輩的尖古堆人,為了跟貧瘠的石頭山要土地,他們把巨石壘成二三十米高的石堰,有的時候,僅僅就為了獲得十幾、二十幾平方的地面。他們在這些看似峭壁的地方,蓋起了自己的家園。一輩一輩傳承下來。

“你仔細看,這些石堰十分有規律,它們越往上,就往裏面收進一點,這樣形成一股張力,可以承擔很強的壓力,不至於在自身的重量和山雨、洪澇的侵襲之下垮塌。”張持雨説。

“山峪裏的梯田也非常驚人。”張持雨告訴記者,這些梯田都是村民用石頭壘砌而成的,它們背靠石山,一點一點收集、積存泥土,“梯田越靠近石堰,土層越厚,越靠近山體,土層越薄,完全靠近山體的那一溜,往往就剩下一層浮土了。”

古村尋蹤|博山區尖古堆驚現石屋部落

記者進入水石屋。

古村尋蹤|博山區尖古堆驚現石屋部落

水石屋內的鐘乳石,當地人范家璞稱其為“擎天柱”。

古村尋蹤|博山區尖古堆驚現石屋部落

范家明給記者講述當年的故事。

水石屋內的景象。

水石屋洞 深藏傳奇

“從山頭到神頭,嘰裏咕嚕淨石頭。”博山很多人都知道尖古堆有個著名的水石屋,但是去過的人卻沒有幾個。倒不僅僅是因為路途險阻,因為藏於深山,十分隱蔽,就算是當地人帶路,也很難尋找。

5月23日,記者在當地人范家明的帶領下,很快找到了這個地方。水石屋因水得名,在裏面有一個四季不竭的泉水,既不會乾涸,也不會往外溢。據《博山山水》一書記載:“水石屋,位於趙家谷堆東南,水石屋峪的峪梢懸崖之下,是一天然石洞。峪深坡陡,十分隱蔽,石洞呈弧形,南北長百餘米,最寬處12米,最窄處3米,多數在8米左右,最高處近4米。可容納千人。”

記者從一個狹小的入口躬身而入,這個門狹窄異常,當年並不是為了遊覽而設置,而是作為一個防禦的軍事設施。在旁邊的岩石上有一石孔,以前是專門插門栓的,可以擋住洞門。

經過一段狹小的甬道,眼前豁然開朗,此處依山而建,外側高大的石牆做防護,牆上有瞭望孔,隨時可以觀察外面的情況。

范家明告訴記者,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每逢三伏天,山頭的窯工就會拿着小酒,帶着菜餚,來這裏乘涼避暑,有人稱之為“玩熱季”。

記者在洞內看到了著名的“石蛤蟆”,這是洞內的一塊巨石,狀若青蛙,當地人稱“石蛤蟆”。除了“石蛤蟆”,洞裏還有一個奇觀,被當地人稱為“擎天柱”,這是一根巨大的石鐘乳石柱,連接地面與洞頂的山體,好像洞頂要塌了下來,卻被這根石柱全力撐住。

范家明告訴記者,清朝時期捻軍經常騷擾村民,當年這裏就成了一處避難所。“這些人工防護的石牆大約就是那個年代修建的。當年捻軍在這一帶活動,村裏躲藏到這裏,不時還能聽到外面的馬蹄聲。”到了抗日戰爭期間,這裏又成了躲避日本人侵略避難所。水石屋洞,庇護了附近山民,成就了一段傳奇。

古村尋蹤|博山區尖古堆驚現石屋部落

孫桂香家的石屋至少上百年了。

古村尋蹤|博山區尖古堆驚現石屋部落

孫桂香家的石屋內殘存着生活做飯的痕跡。

古村尋蹤|博山區尖古堆驚現石屋部落

高桂英老人見到記者十分開心。

古村尋蹤|博山區尖古堆驚現石屋部落

範世慶向記者打招呼。

古村尋蹤|博山區尖古堆驚現石屋部落

焦愛花正在做午飯,院子打理得十分乾淨整潔。

長壽夫妻 乾淨人家

91歲的範世慶,一輩子沒離開過村莊,他向記者證實了一件事,孫桂香家的那座石屋,從他記事起就有了。雖然不知道到底是誰建的,到底建於何時,但根據他的記憶,這棟石屋至少有近百年的歷史了。

遇到範世慶的時候,他正在家門口乘涼,老人乾淨利落的儀表和着裝,讓人沒有想到他已經年過九旬。就在我們跟老人打招呼的時候,範老爺子86歲的老伴高桂英老人,也顫巍巍從家裏走了出來。老人站在院子裏的月季花前跟記者打招呼,陽光下,火紅的月季讓老人滿臉喜色。

5月22日這天,恰巧是老人兒媳婦焦愛花“值班”。老人的幾個孩子為了照顧他們的生活起居,分成了不同班次,每隔一段時間,就有一個過來給老人做飯洗衣服。

老人家裏十分乾淨,羅漢牀、兩抽桌雖然老舊,但是細心擦拭,看起來明晃晃的,可以照出人的影子。牀上的牀單也十分乾淨整潔。尤其是廚房,更是乾淨利落,不光鍋碗瓢盆鋥明瓦亮,連油瓶子上都沒有浮灰。雖然沒有富麗堂皇的傢俱陳設,但一切看起來是那麼令人舒服,老人的表情也從容淡定,透着慈祥和寬厚。

記者在老人家裏坐了一會兒,起居室是幾十年前的水泥地和窯幾(一種燒窯時盛放陶瓷的容器,功能如托盤,形狀如方形地磚)鋪的地面,地面沒有一點水漬和灰塵,無論是剛剛換的塑鋼窗,還是使用了幾十年的木門,都乾淨明亮,讓人心生好感。

這是典型的博山家庭,那種乾淨和利索,是很多老一輩博山人生活中最大的特點。

古村尋蹤|博山區尖古堆驚現石屋部落

張持雨希望帶領山民種植迷迭香致富。

古村尋蹤|博山區尖古堆驚現石屋部落

村裏的石碾乾淨整潔,反映出當地人乾淨勤快的品性。

想方設法 造福山鄉

“我們新來的主任非常負責,”孫桂香告訴記者,張持雨上任之後就在村裏修建了一條道路,解決了社區居民行路難的問題。“最近他還帶領我們新上了一個農業項目,幫助村民致富。”

“我們從去年開始,引進了一個迷迭香種植項目,一開始種植了15萬株。這個項目尚在試驗階段,比較適合年紀大的老人。”張持雨告訴記者,種植迷迭香的第一年比較費工夫,從第二年開始就只需要來收穫就可以了。“管理起來比較簡單,不怕旱,只怕澇,非常適合咱們這樣的山坡地。可以在-15℃以上的環境中生存,迷迭香可以連續收穫好幾次,一次種植可連續收穫很多年。”

迷迭香對化肥需求不是很大,抗瘠薄,適合山地。迷迭香成熟之後,每年可以至少收割三次,是一個帶動農民致富,實現鄉村振興的好項目。

“我們現在準備引進資本,對山村進行開發,通過整體包裝打造一個新的旅遊項目,讓沉寂的山鄉重新煥發活力。”張持雨告訴記者,目前年輕人很少有在村裏居住的,上班下班都不方便,而村裏的老年人因為缺乏照料,生活起居也是個大問題。

“我們社區計劃通過建設文旅項目,來改造山村的現狀,讓這些旅遊資源充分利用起來,讓鄉親們生活更加便利。”張持雨的想法也得到很多村民的支持,但是具體如何實施和運作,需要認真籌劃。

尖古堆有悠久的歷史,相信會迎來充滿希望的未來。

(大眾報業·大眾日報淄博融媒體中心記者 王曉明 王兵 李波)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4052 字。

轉載請註明: 古村尋蹤|博山區尖古堆驚現石屋部落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