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數據“擠泡沫”的時候來了
隨着疫情防控形勢向好,5月19日,停擺逾百日的廣東旅行社開始組團出遊。南方日報記者瞭解到,自今年“五一”假期迎來省內遊小高潮後,全國各地陸續重啓跟團遊,旅遊市場重新煥發生機。不過,作為疫情防控進入常態化階段後的第一個小長假,“五一”旅遊數據統計遭遇尷尬,出現了各省旅遊收入總和遠超全國的現象。業界普遍反映重複統計致旅遊統計數字“虛高”,旅遊統計數據不準確、不真實、不實用已經是共識性問題。專家指出,當前正是旅遊恢復期,應抓住新基建大數據中心建設的機會,全面推進旅遊統計改革,助力疫後旅遊業健康發展。
旅遊統計數字“虛高”
文化和旅遊部數據顯示,今年5月1日至5日,全國實現國內旅遊收入475.6億元。不過這一數據與各省市公佈的數據有很大出入,南方日報記者統計發現,今年“五一”期間旅遊收入排名前四位的江西、湖南、廣東、上海相加已達493.42億元。有研究數據顯示,2016年至2018年三年間,地方接待國內旅遊人數之和已經達到了全國數據的2倍,甚至接近3倍之多,旅遊統計部門的接待入境遊人數也遠遠大於公安部門登記的入境人數。
旅遊統計是國家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測度旅遊發展、評估旅遊經濟影響的重要手段,能夠為政府與旅遊企業的決策提供依據,也是地方黨委和政府出台旅遊政策的重要參考。特別是隨着全域旅遊的推進,景點與非景點的界限不再明晰,基於旅遊目的地各個景點、酒店、交通等數據簡單加和的傳統旅遊人數統計方法,大量重複計算導致的統計數據完整性和準確性難以保障,對政策制定者、管理者、投資者的參考意義越來越小,也難以支撐新形勢下旅遊及相關產業的統計需求。
數據泡沫不利於企業對市場的準確把握和判斷。廣州童遊創始人曾義表示,真實準確的旅遊統計對大型企業來説有着重要的指導意義,企業希望能看到更加細化的、具體的數據。“當前的旅遊統計數據不僅口徑各不相同,準確性也大打折扣。”清遠古龍峽景區總經理徐偉躍表示,很多時候統計標準模糊,以購買火車票為例,在OTA(在線旅遊商)上購買火車票的人,都被算作遊客,而實際上裏面有很多探親的人,“一個人下了高速算1位遊客,到了景區、酒店、餐廳又各算1位遊客,到了最後,1位遊客在統計數據裏變成了4位遊客。”
科學的數據統計才能真正為企業發展帶來助益。惠州龍門地派温泉總經理李星凱表示,真實反映現狀及發展變化的統計數據極為重要,它能夠幫助企業、行業分析評估市場發展、消費趨向、客源分佈及變化等,特別是在制定營銷方案時,真實數據能夠讓企業少走彎路,使得成本支出更加合理。
現有統計數據存在五大問題
長江學者、中山大學教授保繼剛分析,當前旅遊統計數據主要存在以下五大問題:統計數據概念不清、數據浮誇攀比嚴重、數據使用價值不高、數據質量鑑別困難、統計數據獲取困難。
統計數據概念不清導致企業無法適從。現行官方旅遊統計相關數據中,由於對“旅遊者”的概念界定分歧,造成對“人次”統計的口徑不一,各地將同一遊客不斷重複統計,造成旅遊統計數據“橫向不可比,縱向不可加”的現實問題。
上述現象也直接導致了數據使用價值不高。保繼剛指出,現行旅遊統計數據既不能真實地反映人口流動,也不能準確反映遊客消費,更不能客觀評價旅遊的經濟與社會效應,難以為產業健康發展科學決策提供數據支撐。
數據浮誇攀比嚴重,已是全國較為普遍的現象。每年春節、國慶等黃金週結束後,各地都會公佈旅遊收入與接待總量,一次比一次高,你追我趕的現象非常普遍,特別是在獲取信息更便捷的當下,媒體往往會簡單地將各地數據進行比較,一定程度上給各地帶來壓力,也加重了攀比的心理。而當前各地旅遊數據歸零,攀比與壓力消失,為推進旅遊統計改革提供了窗口期。
數據質量鑑別困難成為當前推進改革的主要難題之一。保繼剛指出,鑑於遊客的定義操作性不強,旅遊消費數據的測算方法不一、旅遊數據的類別複雜等原因,鑑別數據的真實性工作量比較大,加上數據甄別比較敏感複雜,所以旅遊統計改革難以推行。
企業和科研機構獲取統計數據非常困難。各級部門對旅遊統計數據不及時、不連續公開發布成為常態,使統計數據不能為企業、科研機構所用,統計工作缺少服務意識。“我們自身的統計數據有一定的侷限性,需要尋找更多潛在用户,但是很難獲取到深入、有用的統計數據。”一家大型主題公園市場部負責人表示,景區希望能夠了解到更多非園區遊客的消費行為、消費軌跡,以此來制定更有針對性的策略。
粵港澳大灣區能否先行先試?
當前我國採用的旅遊統計方法,與國際通用統計方法有很大的不同,對旅遊者的定義更是千差萬別。廣東正在穩步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明確要構築休閒灣區,建設粵港澳大灣區世界級旅遊目的地。同時,橫琴國際休閒旅遊島也將要打造成為粵港澳深度合作示範區,這都為推進旅遊統計改革創造了條件。在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進程中,統計方法的差異會給決策科學性造成一定的偏差,推進旅遊統計改革並與國際接軌,對粵港澳共建世界級目的地具有重要意義。
目前國際上對旅遊者的數量統計普遍採用“訪客”而不是“遊客”,雖一字之差,但背後的統計方法大有不同,推進大灣區旅遊發展,粵港澳三地更緊密的合作,必然要求更一致、更準確、更有效的旅遊統計作為科學決策的依據。借鑑日本、美國等國際經驗,結合省情,在重要旅遊地推進在線的、可查詢的客流數據監測示範點,同時,在粵港澳大灣區率先建立可操作的旅遊統計概念與指標體系,調整核心概念與指標,先行先試與國際接軌。
保繼剛表示,旅遊統計數據不準確、不真實、不實用已是共識性問題,數據越來越大,改革阻力也越來越大,“疫情給旅遊業帶來了致命的影響,但也給旅遊統計改革帶來了機遇。以人口流動為主要特點的旅遊活動是流行病問題治理的重要對象,對旅遊統計更精準、及時地反映各地旅遊人口流動情況提出了新要求。而目前旅遊統計數據清零為全面重啓旅遊統計創造了良好的改革窗口期。”
保繼剛進一步指出,應當借用這次旅遊業重啓後數據“歸零”的機會,把統計數字的泡沫擠掉,實事求是地認識旅遊業,引入地理尺度來進行統計,即按省、市、縣三級地理尺度來進行遊客統計。引入地理尺度後,根據軌跡來統計省外、境外到廣東的人數,可以更加準確地計算出遊客的數據。
“對於出現重複統計人數的問題,當前大數據技術已經能夠對數據進行清洗,實現‘去重’的效果,可以方便快捷獲得更加真實有效的數據,反映真實的旅遊消費情況。”南方日報記者 蔡華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