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總要去蘇州幾次,四季皆然,作為一座擁有2500多年曆史的古城,蘇州也實在是有值得驕傲的資本,自古繁華,風土清雅,古往今來的文人墨客,極盡鋪陳渲染之能事,來詠歎讚美蘇州,從“雨驚詩夢留蕉葉,風裁書聲出藕花”的古典浪漫,到“江南人住神仙地,風花雪月分四季”的美好富足,長久以來,蘇州都是人們夢想中的人間勝地,不管是聞名天下的蘇式園林,還是信手拈來的江南水鄉,蘇州有太多的名勝古蹟,吸引着五湖四海的遊客紛至沓來。
草長鶯飛的時節,再一次前往蘇州,車子行駛在太湖邊的公路,窗外的空氣彷彿都是甜的,帶着微微濕潤的觸感。
這一次去的是蘇州太湖邊略顯小眾的明月灣古村,説其小眾,是指其沒有拙政園、平江路、七里山塘那般人山人海的人氣,在如今蘇州不勝枚舉的風景名勝之中,並不廣為人知。而論起歷史,追本溯源,明月灣古村卻絕非無名之輩,它有着長達兩千五百多年的歷史,幾乎與姑蘇這座城市等同,《蘇州府志》中就曾記載:“明月灣,吳王玩月於此。”講述的便是春秋時期,吳王夫差和美女西施在此共同賞月的名人軼事,古村也由此得名。而在唐代,明月灣就已是方圓百里聞名遐邇的遊訪勝地,這點從現存的大量古詩裏有跡可循,晚唐的著名詩人皮日休甚至專門寫了一篇《太湖詩*明月灣》的長詩,裏面如此寫道:“試問最幽處,號為明月灣。”
是的,明月灣古村位於蘇州西山島的南側,西山島是太湖的第一大島,遠離蘇州市區,在上世紀90年代太湖大橋通車之前,一直是太湖中的一座孤島,並不與陸地相連,因為這樣的地理特徵,西山島上的明月灣古村始終保持着靜謐安逸的氣息氛圍,遠離喧囂,多了份不為外物打擾的空靈之感,明清時期,明月灣古村更是被文人墨客視為理想中的“桃花源”,留下“世人不信桃花源,誰知此是真桃源”的嗟嘆。
走近明月灣古村,古樸的江南古村有種如詩般的意境,千年古村宛如歷史的活化石般在眼前鋪陳開來,村口一棵高大的古樟樹首先映入眼簾,據説其為唐代詩人劉長卿來明月灣訪問友人時所種,從詩人生活的唐朝天寶、大曆年間開始算起,至今這棵古樟已有1200多年曆史,如今枝葉茂密,樹冠廣展,如傘似蓋,像綠色的巨人一般守護着明月灣古村的日日夜夜。
千年古樟旁,靜靜流淌的河水之上是古村的明月橋,石橋始建年代不詳,現存建築為民國時期重建,但當地的百姓會熱衷於告訴你明月橋的來歷,相傳2500多年前,吳王夫差和美女西施曾在橋上共賞明月,明月橋之名由此而來。
有了這段傳誦千年而不息的千古之緣,如今古樸至極的石橋彷彿也多了層意藴,橋對岸是古村的“鄧氏宗祠”,寬敞古典,門廳倒影水中,微波清蕩,靜默無聲。
沿着石板路深入古村,巷道縱橫,曲折迂迴。據明代蘇州本土著名的文學家馮夢龍的《醒世恆言》裏記載:西山之人善於貨殖,八方四路,去為經商。明、清年間,西山人活躍於各個商埠,一度與徽商平分秋色,正如徽商在鼎盛發達之後愛衣錦還鄉,買田置地,西山人亦有着濃厚的家鄉觀念,出門經商多年打拼賺了錢之後便回鄉建造府邸、祠堂,以示光宗耀祖,如今明月灣古村裏的古宅、祠堂也大多是西山商人活躍的明清時期所建。
漫步古村內,也許是沿襲了長久以來地理上的偏安一隅,相比江南其他水鄉古村,明月灣古村多了一份遺世獨立的靜謐之感,既沒有傳統古鎮繁華的商業街巷,也沒有蘇州城內精緻的亭台樓閣,只有零星幾個賣土特產的小賣部。
遊客亦是寥寥,巷子深處,挑着扁擔的當地人從綠蔭處走來,頓時有一種彷彿能望到古代的既視感。
離開喧鬧紛雜的都市,來到此處的元寶,和小夥伴饒有興致的窺探着巷子邊的房子,東張西望,宛如進行着一場屬於孩子們的老宅探險。
沿着河濱向前,直至太湖邊,有個碼頭,由花崗岩石條鋪就而成,全長約57米,寬約5米,沒有護欄,石頭的縫隙中不知道多少年前的種子破土而出,如今已長成比人還高的大樹,綠葉在風中舞動。
碼頭年代久遠,據説自古以來就是明月灣村民出行往來的上下船處,想當年時任蘇州太守的白居易在遊覽明月灣古村之後,寫下“湖山處處好掩留,最愛東灣北塢頭”的詩句。詩裏的“北塢頭”想必就是眼前古老的碼頭。
也許白居易本身,也想象不到在他當年登船的碼頭會陸續使用千年之久,西施這個大美人更加想象不到當年她隨意賞月的地方,至今仍在津津樂道流傳着她的傳説,從公元前的春秋戰國,到二十一世紀的摩登現代,明月灣,這個詩情畫意的古村落,依然保持着它原生態的淳樸與靜謐,仍然是人們眼中的“世外桃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