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蕩山,既名為山,自是玩賞奇山怪石的好地方。靈巖和靈峯,名不虛傳,都是以石聞名。但是,“三絕”之首的大龍湫是個例外,大龍湫是觀水的好地方。大龍湫的出名,是因為著名的瀑布。
大龍湫被譽為我國“四大名瀑之一”,與貴州黃果樹、黃河壺口、黑龍江吊水樓並稱。並且,大龍湫以其197米餘的巨大落差創單體瀑布之最而聞名,有“天下第一瀑”的美譽。
進入大龍湫景區以後,沿着一條叫做“錦溪”的乾涸河道行走,首先看到的是一個巨大的石峯,指示牌上的説明是“剪刀峯”,在導遊指定的最佳角度觀賞,真的就像一把大剪刀。導遊指着剪刀峯後面另一座高聳的、呈鋭三角形的山峯説,這座山峯叫天樂峯。天樂峯與剪刀峯一起,構成了大龍湫最美的山峯景色。
雖説有兩座山峯,遊人卻是沿着剪刀峯緣錦溪而行。剪刀峯的山形隨步移變幻,沒有幾分鐘,就變成了一隻巨型啄木鳥,正伸出巨嘴,啄咬樹木上的害蟲。再走一會兒,又變成了一朵上海的市花玉蘭花造型。轉個彎,玉蘭成了憨憨的大熊,正昂首向前爬行,準備去偷吃一個大罐子裏的蜂蜜呢。
走過大笨熊偷蜜後回望,一根擎天石柱,拔地而起!所以這個剪刀峯又有“玉杵峯”、“天柱峯”的別名。導遊指着指示牌上面標着 “桅杆峯”、“一帆峯”的字樣告訴我們:新的名字,是祝所有到大龍湫的遊客一帆風順,萬事如意!為了迎合遊客的心理,跟上時尚與潮流的節奏,大龍湫景區真是拼了。好聽的“玉杵”、“天柱”變成了“桅杆”和“一帆”,少了文化,多了俗氣。
蜿蜒向上的小徑右邊,一片亂亂的幹河底,鋪滿了大大小小的石塊。轟鳴聲從天而降,山谷迴音。抬頭向上,儘可能往遠處看去,一條水練如凌空的長龍,奔流而下。大龍湫!這就是大龍湫了。
曾經遊玩過黃果樹大瀑布,對那一掛可以讓遊人穿行到水簾中間的瀑布,印象深刻。內心深處,對“大龍湫”這個第一,早就有了很大的心理預期。現在,我遠遠看到的這條細長的水練,既不壯觀,也沒有萬千氣象。心裏隱隱有幾分失望。這瀑布,怎能與黃果樹相比?
迎面的一塊大石上,刻了一個紅色的“醉”字,不知是出自誰的墨寶。醉情山水,縱馬江湖,文武兩類人的快樂。我等中庸之輩,隨遇而安罷了。
走到“醉”的近處,右邊的大塊岩石上,“大龍湫”正楷和“天下第一瀑”的篆書,筆力遒勁,奪人眼目。這幾個字是清代江西巡撫李桓書寫。筆力雄健的“白龍飛下”和林子裏邊的“龍壑軒”刻石文字,皆是清末大家康有為之手筆。這是一片規模不小的摩崖石刻。站在那些巨石之下,人,何其小!
走近了。距離大龍湫瀑布越來越近。遠處細溜溜的瀑布也越來越壯觀。在陽光的照耀下,整個瀑布變幻多姿,令人叫絕。沿着小路,可以一直走到瀑布的腹中。好意外!與黃果樹瀑布一樣,是難得一見的“水簾洞”類型啊。
從瀑布裏面往外看,完全不同的風情。深入其中與浮光掠影的差別,有多大?清朝詩人江弢叔在大龍湫感嘆道:“欲寫龍湫難着筆,不遊雁蕩是虛生”!估計寫出了大多數遊客的心理了。我不禁為自己先前的隱隱失望汗顏。
龍湫瀑布的下面,是不是叫龍潭,像很多瀑布那樣命名?果然!一汪清澈的潭水,就叫龍潭。其實,湫的本意,就是潭。大龍湫,即大龍潭!幾條竹筏漂在水面,為遊人拍的照道具。不過,拍照收費不含糊。
自上而下的瀑布,飛濺在水面。水面猶如被畫上了一道道千姿百態的線條。水珠,似飛珠濺玉,砸落在水面,打出萬點波紋。有魚兒習慣了這樣激盪的水,若無依靠地在水裏面自由自在的遊弋,全然不管遊人看到那一刻的驚喜的讚歎與驚叫。做生意的竹筏主人像魚兒一樣,見怪不怪地望着遊人……
偶然從龍湫瀑布回頭。對面的山上,忽然生起了大霧,剛剛清晰無比的山頭,便飄渺了。“忽聞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縹緲間。”白居易的詩,説的是仙山,是“上窮碧落下黃泉”都找不到的地方。我們看到的是實實在在的人間仙山。因為雁蕩山本身,便是三山之一,神仙居住的地方。
走到大龍湫景區門口,龍湫廟門庭冷落。這個今天名不經傳的小廟,門前的簡介卻很傳奇。介紹説,曾經的廟中,有一黃衣老僧為蔣介石看相,頗為精準。這份傳奇的歷史,今天還有多少?忍不住進去轉了一圈,卻沒找到我想看到的與眾不同,連“廟小香火足”都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