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葛永智
仲夏時節,武陵山深處,玉屏自治縣朱家場鎮茅坡村,一個集農業、工業、旅遊為一體的循環經濟產業園和田園綜合體——“鄉舍”吸引着遊客們的眼球。
遊客洪餘啜了一口茶説,這裏空氣好、風景迷人、侗家美食可口,各種娛樂設施應有盡有,真是度假的好地方,我們都不想走了。
舒愛國就是“鄉舍”的主人,記者見到他時,他正忙着安排餐飲部接待100多位遊客。
誰也不會想到,就是這個新晉的旅遊打卡地,過去曾是貧窮之地。昔日,村民們都以種地為生,一年到頭地裏的收成還“糊”不住一家人的日子。
“只要出了山,命運就會改變,生活才能變得幸福。”1994年初中畢業,舒愛國踏上參軍入伍的光榮征程,成為北京衞戍警衞部隊一名軍人。四年的軍旅生涯,舒愛國多次得到上級領導的認可和好評,曾榮獲優秀士兵一次,個人三等功一次。
退役後,舒愛國憑着自己的不懈努力,從北京一家房地產公司的保安做到經理。但在北京安定下來的舒愛國並沒有忘記家鄉的發展,每次回到茅坡村,看到依舊貧困的鄉親們,他回鄉創業的念頭就越發強烈。
通過反覆琢磨,舒愛國確信,這幾年村子美了,遊客越來越多,依託油茶資源,能讓遊客留下來,肯定是個好的發展。
在相關部門的幫助下,2016年投入近千萬的鄉舍農工旅一體化項目開工實施。“從申報到手續的辦理,再到項目落地和施工建設,不到3個月的時間……國土、林業和發改等部門,為我創業提供了很多便捷服務,同時,鎮政府還專門組建工作組,全程協調用地等事宜。”
創業並非一帆風順。資金鍊的斷接,一度使工程進度緩慢了許久。在舒愛國最頭疼時,政府“送來”409萬元的扶貧資金,“條件”是每年按照總投入的7.6%固定分紅給貧困户,確保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在扶貧資金的注入下,2017年8月,“鄉舍”開始運營。
現在,“鄉舍”有固定工人22人,每年臨時性用工100多人,項目涉及分紅貧困户210户562人。同時還帶動了6名70歲以上老人就近就業,每人每年增收6000元至1.8萬元不等。
“乾的都是手上活,每天還有兩餐,一年的工資都花不完,日子越過越舒心。”77歲的張運昌老人毫不掩飾臉上的笑容。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舒愛國盤算,下一步還要依託村莊附近的烈士陵園,紅二、六軍團長征駐地遺址朱家場小學等紅色文化,走紅色路線,打造國防教育基地及軍事主題青少年研學營地,爭取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帶動更多的鄉鄰致富,努力在脱貧攻堅戰場和鄉村振興戰場上譜寫好一名退役軍人的責任和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