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人為啥會如此重視束口盞上的這條“注水線”?
南宋年間,朝野熱衷於鬥茶,而鬥茶必用建窯盞。為啥呢?可不僅僅因為它黑,還因為它近口沿處的那一道束口。這道束口是這類茶盞的靈魂,因為它,這類產品也叫束口盞,它的出現規範了宋人的點茶標準和趣味。靜嘉堂曜變天目從造型上看,就是一隻標準的“深腹束口盞”。
△ 曜變天目(深腹束口盞)
靜嘉堂文庫美術館藏
△ 兔毫黑釉盞(深腹束口盞)
京都國立博物館藏
在建陽水吉鎮池中村大路後門和源頭山出土的黑釉建盞中,深腹束口盞要佔到很重的比例。“束口”是因為靠近口沿處,它有一圈內凹的的束匝線,而“深腹”自然是因為它的腹部比較深啦。
既然是茶盞,但它在當時可不是用來喝茶的,而是用來打茶的,喝茶的是剛剛提到的斂口盞。深腹盞流行於兩宋時期,是非常經典的打茶神器。
當時流行鬥茶,徽宗皇帝和蔡襄等社會名流都衷愛鬥茶,甚至還專門出了飲茶攻略,“茶色白,宜黑盞”便是他們的最高總結。因為當時的茶色以白為美,鬥茶時要讓茶的白色湯花更持久,必須要用黑盞來襯托茶的白色湯花。否則很容易出現“雲腳散”而落敗。所以深腹束口盞基本上都是黑色的。當然,也有極個別有其他釉色,比如龍泉窯。
△ 南宋 劉松年《若園賭市圖》(局部)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正因為有鬥茶這種比賽活動,所以深腹盞的設計就為了迎合而生。當時鬥茶一般都是自帶“裝備”,大家把這種盞放在一起,各自打各自的茶,觀看茶色。就像我們今天的斯諾克、乒乓球、電子競技等比賽一樣,裝備都是可以自己帶的,用自己最為順手的。在宋代也是這麼回事,茶人也可以挑選自己喜歡的茶器,並且隨身攜帶。北宋畫家文同有“惟攜茶具賞幽絕”的詩句。南宋詩人翁卷寫有“一軸黃庭看不厭,詩囊茶器每隨身”的名句。
△ 建窯兔毫盞
2011年倫敦蘇富比
成交價 110萬 英鎊
△ 油滴天目
2016年紐約佳士得
成交價 7800萬 人民幣
不過這裏就會有個問題,既然差異性這麼大,那在實際操作時難免會碰到這些情況:有人帶的茶碗大,有人帶的小;或者有的人茶水倒得多,有的人倒得少……怎麼辦呢?這裏的束口就起到作用了,統一的,一律將茶水倒至束口處,以待統一觀察。正如徽宗皇帝在《大觀茶論》盞條中提到:“然須度茶之多少,用盞之大小,盞高茶少則掩蔽茶色,茶多盞小則受湯不盡。”
因此,它們叫“深腹束口盞”是有道理的。深腹使它們有更大的容量;而束口則是這種茶盞的靈魂,鬥茶時,束口線就是一個標準,對茶湯起到統一標尺的作用。到一定的時間後,這條束口線還可以作為參照線,誰的高誰獲勝。
另外,在打茶時,它還可以約束茶湯外溢,如果盞內湯麪過高,在離心力的作用下,靠近盞沿的液麪會更高,甚至會溢出口沿飛旋漸出。它還有個好處,因為這條束口線的存在,珠茶時,可以在茶湯旋轉流動的高點改變茶湯的流向,有效防止了茶湯外濺。
如今,這種深腹束口盞在日本也頗為流行,至今他們打茶還是用類似的茶盞,很多極品的束口盞也都在日本的著名博物館。比如曜變天目、國寶油滴、國寶兔毫等。這一切都源自徑山寺,它在在中日,教乃至中日文化交流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被當做日本茶道的發源地,它就是根據當時的“徑山茶宴”改變而來的。
△ 油滴天目盞(國寶)
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藏
△ 曜變天目
藤田美術館藏
△ 兔毫黑釉盞
出光美術館藏
兩宋時期的天目山,可謂佛寺林立,香火繁盛,興茶道,倡導茶禪一味。其中以徑山寺最為盛名,當時的徑山寺經常會舉辦非常盛大的“徑山茶宴”,這是徑山古剎以茶代酒宴請客人的一種獨特的飲茶儀式。每當有貴客光臨的時候,主持就在明月堂舉辦茶宴招待客人。
“徑山茶宴”的儀式感非常強,從張茶榜、擊茶鼓、恭請入堂、上香禮佛、煎湯點茶、行盞分茶、説偈吃茶到謝茶退堂,有十多道儀式程序,賓主或師徒之間用“參話頭”的形式問答交談,機鋒偈語,慧光靈現。以茶參禪問道,是徑山茶宴的精髓和核心。而這種深腹束口盞則是煎湯點茶、行盞分茶的主角,為這場禪道提供了觀賞的樂趣。
南宋中後期,日本名僧俊芿、圓爾辨圓、無本覺心、南浦昭明等先後來徑山寺留學。除了學習佛法,他們還學習了當時的製茶技術和茶道,在他們在回國的時侯,他們帶回中國茶經典籍及在徑山所使用的茶具,我們現在日本博物館看到的那些優質茶盞基本上都是那時候帶過去的。
現在我們看深腹盞的設計原理似乎也就那麼簡單,可我們不得不佩服宋人的是它們將設計思想融入日常的生活中,並且用到娛樂中的這種意識似乎更加難能可貴。
大肉莊6月展覽“盛唐初夏”正式上線
歡迎大家預約觀展
“盛唐初夏”直播提示
本月展覽直播講解將在華夏收藏app與ROSE app同步直播~
直播時間:6月2日晚8:00
本期主播:莊主竹林、小花妹妹、小馬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