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路上|卓泓鐸:一個不想當好攝影師的景觀師不是好建築師
奧斯陸建築與設計學院(AHO)景觀碩士
BIG Copenhagen 景觀設計師
慕尼黑工業大學交換
華南理工大學規劃學士
凱諾2015級校友
採訪卓泓鐸(多多)的想法是從看到他的那些感性而迷人的照片而萌生的,他和其他空間相關的設計師一樣,吐槽着設計師所經歷的超高強度的生活,但仍然深愛着設計。可是當他發現了旅遊攝影的美,他將如何權衡和選擇呢?
懵:前些日子看到了你的個人公眾號上的攝影,大家都懵比了,原來在一個深藍色的北歐,竟還有這樣火熱的情感。請問最早,你為什麼會選擇AHO這個小眾的學校呢?
鐸:過獎了!
先上我們學校的兩張圖鎮樓。
其實來了AHO之後發現,每個來的人都會被問到為什麼會選擇挪威選擇AHO這個問題不下十幾遍,當然,每個人的故事都不盡相同。
而我自己的話,是因為以前Discovery那些節目的薰陶,有了所謂的北歐情結。後來在申請過程中瞭解到了AHO這個學校在北歐設計圈裏的一個地位,又有自己很喜歡的Landscape Urbanism方向,所以就申請了,也算是當做給自己多年的北歐情節的一個交代,結果很幸運的收到了admission 。
但是,這之後的幾天,自己其實一直在港大和AHO之間猶豫不決,畢竟考慮到來這樣一個小眾的地方對未來不確定性的憂慮性,但還是在交了港大的高額保證金後,最終決定follow my heart去挪威到AHO。
現在,事實證明,這邊更適合我。
注:AHO(挪威奧斯陸建築與設計學院) 位於挪威首都奧斯陸,建成於1961年,是挪威三所建築學院之一。AHO的建築在全世界都非常有名,每年在中國招收學生1~2名,是全世界第一個設立服務設計的學校,和北歐其他的院校都是兄弟學校,所以申請交換非常的方便,在歐洲交換還有獎學金哦!
懵:挺好奇的,為什麼覺得AHO更適合你?
鐸:總的來説,還是和我的性格有關。
第一,我不是一個喜歡扎堆的人,所以在出國這個事情上面是希望可以在一些還沒被周圍的人涉足到的地方,去做一點新的嘗試。
在自己本科的學校包括自己周圍的圈子,我應該是第一個來AHO讀研的人,所以也算是一種不一樣的嘗試吧。當然,現在我也很高興聽到因為自己的一些分享,本科的學弟學妹們申請AHO熱情高漲的消息。
第二,既然決定出國了,學制和視野是我另外一個考慮的因素。AHO的MLA是兩年的學制,HKU當時申的UD是一年的。所以在課程安排上面來説,AHO的課程設置和安排會更加的寬鬆,一學期一門studio和一門elective的安排讓我平時有更多的時間可以對自己喜歡的東西有更多的探究。兩年的時間也能讓自己更方便走走歐洲還有其他一些地方,看更多的風景。
當然在AHO的兩年也有機會出去交換學習。
所以對於我來説,AHO提供了一個更適合我的時間長度和視野去讓自己的未來有更多的可能性。因為我本身是跨專業讀的景觀,所以我也需要這樣的時間和視野去探索。
懵:之前聽你提起過,你很快就要去慕尼黑交換了,想起來,關於可能性,你可能是一個比較極致的例子啦,從建築到規劃再到景觀,從國內到北歐再到慕尼黑,你是在不斷找尋適合你的事情和地方,還是在享受找尋的過程?
鐸:是的,在下一個學年自己很可能會到慕尼黑工大進行交換。其實以前看到前輩分享的一些經歷裏,我發現他們很多時候在做的都是一個慢慢探索尋找適合自己的過程。所以我從國內到國外這段時間裏,我也一直在思考着究竟什麼才是最適合自己的。
得益於華南理工大學本科的專業課程設置,前三年我學到了比較紮實的建築基礎,但我自詡是一個設計比較理性且沒有什麼建築天分的人,所以本科的後兩年我開始了規劃方向的學習。從建築跨到規劃的過程中,一些介於建築和規劃之間的城市設計和景觀設計,讓我又愈發對景觀都市主義這個方向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於是便有了今天在AHO的學習。而AHO的景觀偏Urbanism方向,往更深的層面做下去我發現後工業時代的工業景觀改造又是自己一個新的興趣點,而慕尼黑工大之前在Peter Latz的帶領下便是這方面的一個佼佼者,所以我就做出了選擇延畢,下學年到慕尼黑工業大學進行交換這樣一個決定。
其實在這個尋找的過程之中,我也在不斷髮現自己潛在的一些興趣點和能力,而反過來它們又告訴我現在更適合去做什麼,所以就有了這樣不斷深入的一個過程。在我看來可能做一個“專才”而不是什麼都會一點的“全才”更適合現在這個時代的需要吧。
注:Peter Latz 教授是德國當代著名景觀建築師與教育家,被稱為繼美國景觀建築師R.哈格(Richard Haag)之後的產業類場址景觀再生的代表性先鋒人物。特別是以杜伊斯堡北部風景公園為代表的一系列產業類場址的再生與改造,所展現的價值觀念及獨特的景觀語彙,為工業景觀基於生態與社會的復興找到了一條獨特的途徑。
懵:原來看似拉扯的決定中,是有個一以貫之的邏輯深入其中的!那你提到的要和大家分享的設計,是不是就與景觀都市主義(Landscape Urbanism)有關?
鐸:對的,打算分享的一個設計是我們這學期的studio—A motorway named Rio。關於墨西哥聖路易斯波多西一條建在一個乾枯的河道上,但雨季又定期洪水氾濫的快速路的一個研究。通過分析研究,對某些城市關鍵基礎設施所引發的自然環境和城市棲息地的問題進行再思考和設計。但後期的設計還在進行中,所以先和大家分享截止到最近的一些成果。
懵:期待期待!所以這是一個關於基礎設施的設計?通過基礎設施的重新設計去幹預自然環境和城市環境,進而在更大尺度影響城市化這樣一個項目麼?
鐸:是的,多年以來每年五六次的定期洪水氾濫,給這條快速路和周圍區域帶來了非常方面多的不便。同時,聖路易斯波多西市也有其他一些的城市基礎設施匱乏所帶來的問題。所以我們分組進行對這條快速路的不同區域,從不同角度去分析與再設計,進而改善周邊區域的問題和影響未來城市邊緣的發展的問題。
懵:那你們小組的場地是在哪?周邊是什麼狀況?
鐸:場地是在墨西哥城北面800公里左右的聖路易斯波多西市,聖路易斯波多西州首府的Rio是一條修建在城市乾枯河谷上的貫穿城市東西方向的快速路。最上游有一個大壩,下游一路沿河下來基本是城市居民區和末端的農田。
懵:聽上去的確是一個悲傷的故事,讓我想起了到了夏天北京時常被淹的橋洞,你們的設計會發揮怎樣的作用,去試圖解決這個問題呢?
鐸:對的,因為這條路是當地唯一的可以方便地橫貫東西方向的交通動脈。這個問題對於這座城市來説是非常嚴峻的,所以我們才思考着如何用景觀的手段去改造。
其實這個方案有趣的地方在於整一個studio如何一步一步深入探討的過程,我可以稍微細説一下。
懵:好,那麼就講講這個Studio背後的邏輯吧!
鐸:整個studio可以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學期初,教授節選了Italo Calvino的《invisible city》。因為《invisible city》裏講述了各種城市的概念和存在及消亡的城市問題,包括了waste,justice,water...每個人根據自己選擇的章節去閲讀,思考invisible city的原型是什麼,畫一幅畫以及一個mass and void的模型。這算是一種對城市問題帶有文字色彩的理解和思考。(這裏借用ETH類似的一個phase的例子)
Studio Lehnerer, Chicago Off Grid Scenarios
注:伊塔洛·卡爾維諾(ItaloCalvino 1923年10月15日—1985年9月19日),意大利當代最具有世界影響的作家。早期創作多為現實主義作品,後轉向幻想小説和寓言小説。善於利用諷刺和離奇古怪的幽默處理嚴肅的主題。他的作品融現實主義、超現實主義與後現代主義於一身,以豐富的手法、奇特的角度構造超乎想像的、富有濃厚童話意味的故事,深為當代作家推崇,給後世帶來深刻久遠影響。他的奇特和充滿想象的寓言作品使他成為二十世紀最重要的意大利小説家之一。
第二個階段,我們就開始了漫長的mapping分析,一共分為三個phase。
inventory maps,combined maps和opportunity maps,每個階段都在前面的基礎上進行了分組,從七個方面去分析當地的一些基礎要素。
inventory maps是利用gis對water,urban structure,climate,vegetation等最基本的城市要素進行分析和各種文獻資料的收集。而其中water的研究是主要針對城市watershed和基礎設施以及雨水污水網絡的overlap研究。
combined maps是我們基於前期的做的mapping,去進行圖層的overlap,發現各種潛在的問題。分三組研究城市的water,economic 和accessibility等專項問題。
總的來説這學期studio的設計邏輯讓自己收穫良多,也很期待五月底的最終成圖,到時也會有exhibition,我再發到凱諾圈裏和大家分享交流。
懵:好噠,表示有一種“預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的既視感...小夥伴們也要繼續關注哦~
聽你講你的設計,感覺特有激情和追求的樣子,前些日子看你新開的公眾號,給我感覺你對旅遊攝影的熱愛又如滔滔江水......你到底去過多少地方?拍過多少照片?據説你的小硬盤都沒有空間給愛情動作片了...
鐸:我還是先講個小故事吧。╮(╯▽╰)╭
最近自己在為以後拍奧斯陸的延時攝影到處找機位取景,於是前兩天去了一個女生家裏,在窗口取了幾個角度拍了拍照我就走了,接着第二天studio裏就有了下面的對話...
Girl A(神神秘秘): Hey, do you know Justin (就是我) went xxx's apartment alone and took somephoto last night?
Girl B(一臉壞笑): Whatkind of photo?
Girl A(表示不屑): Landscape.
Girl B(十臉懵逼): ……
誰知道你究竟是不是隻拍了Landscape的照片,哈哈(此時此刻小懵的心理活動請忽略)
過去八個月,在好山好水的挪威住了5個月,有接近3個月的時間在外面。因為申根籤可以説走就走(這也是待在申根國家的好處hhh),大概走了十來個國家瑞典,意大利,德國,丹麥,比利時,西班牙,法國,荷蘭,美國,墨西哥...雖然在外面浪了很久,但還是時不時帶着電腦一邊玩一邊改方案寫paper,給專業課填坑的。
平時週末自己就經常帶着腳架在奧斯陸拍,有long weekend或者假期就出去走走。我算是個快門殺手,一共接近兩萬張片子吧,這次一個月的墨西哥和美國之行就拍了接近60g照片。所以硬盤基本都變紅了。我眼裏也只有星辰大海,愛情動作片是什麼,我不懂 : )
懵:好瀟灑的生活!你都是自己出去拍麼?你的照片這麼純淨,其中有多少美圖秀秀的功勞?
鐸:都是自己出去拍的哈,所以才被朋友戲稱為"北歐旅遊公眾號"。
在這個過程中慢慢也發現了自己其實對攝影有更大的熱情。所以每次出門或者旅遊都會揹着幾個鏡頭和腳架,回酒店或者家裏的時候也喜歡修修圖發朋友圈安利一下大家。
因為我很少發自拍,所以基本不需要美圖秀秀來磨皮祛痘哈╮(╯▽╰)╭。照片的純淨很大程度都是得益於當地的美景,我也只是這些風景的搬運工而已。
懵:好的攝影作品能看見攝影師的情感,我貌似在你的不同作品中感受到了不同的情感喲~
鐸:Hhh,其實照片背後都是單身攝影狗落單旅遊的情感。
這是我個人非常喜歡的一個地方——斯德哥爾摩的林地公墓。瑞典最負盛名的設計師阿斯普朗德的作品,作為聯合國文化遺產同時墓地景觀的典範。
然後是挪威的霧色、山林、雪、解凍的河,這種非常純淨霧化,低飽和度的景緻帶來的濃濃的北歐性冷淡風。
因為夕陽是一天之中光線變化最微妙的時候,城市也從日景到夜景過渡,同時為了最佳的拍攝時機也需要耐心等待。所以這個時候不只是要去欣賞去思考怎樣的角度怎樣的光線去記錄建築,城市和景觀,也是一個培養你的耐心去捕捉各種微妙變化的過程。一個好的設計師是需要這樣的思考這樣的耐心和這樣敏鋭的捕捉能力的。
最後是熱情的的墨西哥,明顯高了幾檔的飽和度,天很藍水很綠人很性感。(其實是真的那麼藍那麼綠的)很多人都覺得像是莫奈的畫。這時候我有相當一部分時間是用人文鏡頭去拍攝,思考照片背後的故事性,凸顯人的行為和場所之間的關係。
鐸:是的,不管你是上天,還是入海,或者是下地,場所和行為之間的關係,以及這個場所給人帶來的故事都是設計師需要好好考量的。場所感和行為,對於設計者來説這是一種思考,對於使用者來説這是一種理解。當兩者達到平衡的時候,好故事就應運而生了。
最後一張照片,是在墨西哥鐵軌旁抓拍的氣球小販。我覺得便是這兩者達到了一個平衡,畫面才會給人一種很舒服的感覺。
鐸:其實出來之後發現國外教育帶給我的最大的感觸是自由度。在國內的五年很多時候我會更多地去關注了專業本身,埋頭紮在課室裏做方案。以致忽視錯過了太多的東西。在AHO的這半年多時間裏,我會慢慢思考我們這一行如此的費時費腦,需要通宵達旦,但這真的是生活的全部麼?
特別是當現在越來越多的建築學子健康問題暴露出來的情況下。在之前自己的公眾號第一篇推送裏,我説如果可以重新選擇的話,我可能會轉行去做攝影。畢竟攝影可以在專業和發現生活的美之間達到一個平衡。但既然自己已經選擇的景觀並越發的有興趣也願意花時間交換深造下去。我覺得可能我依然會將景觀作為以後的主要職業,而攝影之於我應該是會佔據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個興趣,它可以幫助我用帶有審美角度的思考更好地理解城市,景觀,然後去指導我的設計,讓自己的設計有機會變成其他人鏡頭背後的風景。當然,現在我也在努力推送自己的攝影公眾號(多多君的影像誌),分享一些看過的美景和遊記,這算是第一步的嘗試吧。也有學長建議我可以去嘗試建築影像,景觀攝影的一些跨界,可能在未來的路上自己會往這方面發展也説不定。
所謂的設計源於生活但又高於生活,也需要我在景觀和攝影之間不斷的遊走。繼續用心設計,用心去拍照吧。
懵:感覺你依然會在探索的路上越走越遠,但是會離你的興趣越來越近,不管怎麼説,有眼界有審美有想法的不管是設計師還是攝影師,都不會錯的。
鐸:謝謝~也祝大家一切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