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界是寬容的,包納萬千生靈。古人很早就意識到了“自然規律”,明曉其中禁忌,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可惜到了現代,雖同為生靈中的一員,人類卻主掌了自然,對自然的大肆破壞,導致生態系統紊亂,最終的結果便是給人類帶來災禍。
農村有一句俗語叫做:“離水甲魚莫去追”,雖是平常事,但卻藴藏人文關懷,同時又是人類不得不去了解的道理。今天,我們便來解讀這句俗語,看看古人到底想告訴我們什麼。
離水甲魚
甲魚,又被叫做“中華鱉”,是一種水陸兩棲的爬行動物。適應能力較強,是水生動物界的長壽者。但凡養殖甲魚,必須要在水池旁邊留有足夠的空地,因為甲魚產卵的時候需要。
甲魚上岸,失去了在水中的速度,一旦遇到捕食者只能束手待斃,不要以為甲魚有堅硬的外殼可以保護自己。
遇上天空類的捕食者,如老鷹,會將甲魚帶到天上,然後狠狠砸在石頭上,一擊必死。
所以,對甲魚而言,上岸意味着極大的風險,很可能一去不回。但是每到繁殖期,它們依然會毅然決然地往岸上爬,進行產卵。雖是本能,但卻體現着無私、宏大的愛。
“莫去追”源於愛
愛,人類更加需要。身為人類,從古至今一直教導後世子孫,要懂得孝敬父母,因為父母養育、生育之恩終身難報,父母、子女之間要有大愛。
但是,愛在很多時候都是自私的。面對其他的物種時,人類便會不擇手段,橫刀奪愛。離水的甲魚一旦遇上人類,基本上就很難倖免。事實上,人類是自然界中很多動物的死敵。
作為智慧生物,人類發明了武器、發展的科技。到了今天,自然界中最兇猛的動物面對人類時,也要低下高傲的頭顱。
人類不應該以此自豪,應該反思,自然不是人類的自然,而是萬物的自然。一場澳洲森林大火,千種珍稀生物的消失,大火中一隻鳥用身體護住了翅膀下的幼崽。
一直在街頭苟延殘喘的流浪狗,因為誕下子嗣,每天在人類攤販面前作拱手狀,祈求人類的施捨,它或許不懂尊嚴,但是它懂得什麼是愛。
面對着甲魚用生命去捍衞的愛,人類又怎麼能忍心去破壞、去傷害、去掠奪呢?
“莫去追”源於共存
共存,總會讓人想到人與自然的共存。當然,這是必要的。不過與我們自身而言,太大,太虛,甚至有些不切實際。如此,我們便從客觀上的“共存”説起,也就是生命與生命之間的需要。
對人類而言,甲魚更多時候是一種食物。在很早之前,人們便開始飼養甲魚,甲魚市場也很紅火。隨着經濟的發展,人們渴望品嚐了更多新鮮的事物,天上飛的、水裏遊的、地上爬的,都有。
“涸澤而漁”的故事告訴我們,不知節制,瘋狂索求的後果便是失去。甲魚上岸產卵,繁育後代,人類不去捕殺干涉,那麼,未來自然就能可持續發展。
對自然界來説,人類的雙手沾滿了鮮血。嘟嘟鳥是印度的一種不會飛的鳥,這種鳥在被人類發現後,僅僅200年時間便被捕殺殆盡,徹底滅絕。
斑驢是一種獨立物種,在人類收集皮革、家養馴化之下,斑驢走向了滅絕,最後一隻野生斑驢在17世紀70年代末被人射殺。這一物種,徹底消失在了地球上。
20世紀,人類開始大肆開墾荒地,大片森林被破壞,森林中有一種獨特的狼羣,叫做德克薩斯紅狼。
因為生態環境在短時間內遭到破壞,德克薩斯紅狼的棲息地越來越少。而人類也將這類狼種視為敵人,它們不斷被獵殺,到1970年,最後一隻德克薩斯紅狼死在了海灣邊。
每一個生靈都有存在的價值和意義,人類便是由生這些生靈中進化而來,人類有什麼權利去殺死他們呢?
人類與自然和諧共存的話題,已經説了幾百年,但到至今為止,仍然有大量的獵人在暗中窺視。
如今氣候變化,人類所處的環境越發惡劣,全球氣温升高,每年的夏天温度越來越高。可以想象得到,如果人類再不加以節制,在不久的未來,或許人類也會與這些滅絕的動物一樣走向深淵。
結語
莊子曰:“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天人合一。”,生於天地間,人類不是單獨存在的,就像命運的齒輪,一方發生崩壞,勢必會影響到另一方。
俗語:“離水甲魚莫去追”,雖是平常事,卻藴含大道理,關乎人文情懷,更關乎人類與自然的和諧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