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林古村,建造書屋

在山林古村,建造書屋

村子保留了完整的夯土民居面貌,村中建築依山勢高差而建,羣山環繞,村口處尚存幾顆繁茂的古樹,已上百年。書屋坐落於村口廣場不遠處,旁邊是保留完好的夯土三合院民居,場地原址有一個牛欄房,坍塌後被拆除。建造書屋,是為了給古村提供一個閲讀的空間,一個讓人靜下心的地方,從而吸引更多的年輕人和小孩子回到山裏;也希望能夠創造出一個豐富而安靜的場所,讓小孩子和老人都能在這座建築中裏感受到自由和快樂。
在山林古村,建造書屋

在山林古村,建造書屋

讓空間與鄉村友好
把書屋的一部分空間留給村民,是我們設計初始階段就有的想法,也是一種直覺性的感受,在書屋的首層做一個架空的半室外開放空間,用十根結構柱架空整個書屋首層,實體空間都設定在二層,兩個空間通過一部室外樓梯進行連接,只在首層局部設置了一個小水吧,可以提供水飲,其他的空間完全公共開放,山裏的村民們可以在此喝茶聊天,小孩們也可以在這個空間玩耍打鬧,用這個開放空間把各種活動的可能性都串聯起來。
在山林古村,建造書屋

在山林古村,建造書屋

在山林古村,建造書屋

同時站在場地關係的角度思考,書屋用地處於一個三角地帶,南側是該村落的主要步行幹道,北側有一堵三米高的石坎牆,石坎牆上面是一片兒童戲玩區,在設計策略上抬高書屋的實體空間部分,讓建築體首層與道路之間形成空間的退讓,路上的行人也可以隨時到書屋下休息。而書屋的二層則和兒童戲玩區在同一空間層面上,這樣的處理,一方面便於兒童進入書屋看書或者在兒童區玩耍,另一方面,方便父母在書屋裏閲讀的同時能關注到孩子。無論是站在場地屬性的角度還是站在對鄉村生活理解的角度,在鄉村設計建築,我們都希望建築與村民、與鄉村環境都能保持一種最友好的狀態。
在山林古村,建造書屋

在山林古村,建造書屋

在山林古村,建造書屋

天井與時間性
天井作為空間核心被安放在書屋中,尺度怡人,在首層天井底部下方留出一片水面,下雨時,雨水從天井落入書屋水池,在書屋就可以聽到滴滴答答的聲音;晴天時,陽光可以直接照射進來,形成獨特的光影效果。之所以在很小的書屋裏去營造一個天井,也是為了讓這個小房子能與自然、時間、空間產生更多的關聯性,這可能就是一種我所認為的時間性。
在山林古村,建造書屋

在山林古村,建造書屋

在山林古村,建造書屋

在山林古村,建造書屋

迴廊與交流
在書屋二層設計了兩圈回字形的書架,書架圍繞天井和中間的閲讀空間形成一個迴廊,一米左右的寬度,尺度舒服,由首層結構架空懸挑而出。通過這樣一個迴廊,讓人遊走在其中,能產生類似園林遊走的體驗;同時,回字形書架上根據書架的模數尺寸,打開了很多洞口,它們高低錯落、大小不一,讓視線穿透,空氣流動。讀者漫遊於迴廊時,視線和空間通過洞口突然被打開,空間的邊界便消隱了。當人站在洞口的另一邊,透過窗口,不但能看到坐在窗台上看書的人,還能看到更遠的窗外,遠處的山林和大樹。通過屋內層層遞進的透視感能產生空間與人,與環境的交流和對話。
在山林古村,建造書屋

材料運用上,書屋的書架選擇3公分厚的松木板模數化佈置,用統一的模數尺度語言控制,書架的豎檔和屋頂的結構梁用材一一對應,形成整體的語言邏輯體系。在外立面上,採用鄉村比較少見的陽光板,讓整個房子變成了一種半透明的狀態,室內的光線透過陽光板變得很温和,給書屋室內形成一種舒適的閲讀環境,同時,半透明的材料可讓室內的人對室外景觀有一種若隱若現的朦朧美,實現一種半通透性的空間感受和氛圍的目的。
鄉村對於很多建築師來説是一個陌生的領域,很多建築師也逐漸參與到鄉村中不斷做嘗試。我們也是一樣,抱着探索和融合的心態,以建築師的身份嘗試介入鄉村,很多時候,設計的靈感不僅只來自建築師的直覺判斷,而且需要根植於鄉村本身,讓在地性與創造性很好的結合。其實鄉村沒有標準,沒有固定法則,沒有唯一性,好壞只能讓鄉村自身來判斷,我希望這會是一個好的開始。
在山林古村,建造書屋

建築師:尌林建築設計事務所
面積:156?m2
攝影師:趙奕龍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467 字。

轉載請註明: 在山林古村,建造書屋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