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新華全媒+|百年“嗩吶村”藉助網絡平台煥發新生機

由 無英 發佈於 休閒

  新華社鄭州8月27日電(記者任卓如)每天下午5點,馬春風的農家小院就熱鬧非凡。他的網絡短視頻賬號“嗩吶村的事”,每天此時準點直播,笙、梆、嗩吶、二胡等民間樂器合奏出耳熟能詳的曲調,不僅吸引上萬人線上觀看,還引得十里八鄉的村民搬着小板凳來瞧。

  “嗩吶村的事”在抖音直播間吸引數萬網友。

  今年47歲的馬春風是河南省商丘市柘城縣洪恩鄉馬莊村人,這個僅200多人的自然村,因家家都會吹嗩吶而遠近聞名。

  馬春風回憶,自己八九歲就在節假日跟隨父輩們演出,最早從打梆子學起,到了十歲就能熟練吹奏嗩吶。“太爺爺、爺爺那時候名氣很大,幾十公里外的人都請他們去演出。”談及過往,馬春風語調中充滿了自豪。

  “馬莊嗩吶已有上百年曆史。”馬莊村所屬的白橋行政村黨支部書記楊素芹介紹,一開始,一個村才能湊出一個演奏隊,後來村子名氣大了,夫妻搭班,父子同台,生意忙時,最多有八九十個演奏隊在外演出。

  百年來,馬莊人用嗩吶吹鼓了腰包,也吹得全村人精神昂揚。然而,時過境遷,近年來,嗩吶演奏市場越來越不景氣。馬春風告訴記者,村裏不少嗩吶匠紛紛轉行,外出務工,村子也逐漸冷清。

  傳統手藝沒了用武之地,鄉親們三三兩兩閒坐地頭,這門世代傳承的手藝也面臨着後繼無人的風險,這可急壞了馬春風。

  2022年1月,“嗩吶村的事”網絡賬號在他的摸索下誕生了。

  田間地頭、農家院落,都成了村民們表演的舞台。視頻裏的馬春風拉來村裏老少,先是簡單寒暄,而後嗩吶聲起,拘謹的村民瞬間來了勁頭,沉醉在吹笙打梆裏。“隨便拉出一個都是人才”“個個都是多面手”,網友見此場景連連稱奇。

  “酸甜苦辣都經歷了。”馬春風笑道,最開始做直播根本摸不着門道,就一箇舊手機,也沒有任何收聲設備,我四處遊説老鄉們來幫忙,他們看到場地,搖搖頭就走了。

  無奈之下,馬春風只能自掏腰包,有時請來的鄉親們吃頓飯,有時給他們送點小禮物。妻子杜小豔十分不解,倆人爭吵多次,“沒收入還倒貼錢,不如老老實實做哨片,看得見摸得着。”

  馬春風卻執意堅持,身為商丘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馬氏嗩吶傳統制作技藝”的傳承人,他決心要為這個傳統民樂、為自己的村子找到破局之路。

  今年7月中旬的一天,“嗩吶村的事”所有參演人員都興奮異常。下了播,馬春風就興沖沖地給母親報喜:“我們最高同時在線觀看人數有兩萬多人,咱周圍這麼多村子,加起來最多也就上千人。”

  “嗩吶村的事”發佈的短視頻截圖。

  網友的熱情讓大家對直播的態度開始轉變,他們沒想到,傳統藝術與網絡接軌,會受到這麼多人的歡迎。《朝陽溝》《百鳥朝鳳》《滄海一聲笑》……馬春風和村民們從豫劇表演到民樂,再到流行歌曲,式微的民間樂器有了新舞台,沉寂的村子也重回熱鬧。

  “我父親不愛笑也不愛説話,現在老人家每天在直播間打梆子,有了事做,精神頭可好了。”馬春風説,還有村民專門找到我,説我把村子拍“活”了。

  現在,杜小豔與馬春風偶爾還會爭吵,不同的是,爭論主題已經變成了如何把合奏演得更好。

  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湧入直播間,他們不僅點贊,還有專門來邀約演出的,甚至不少人給馬春風留言:“收不收徒弟?”

  如今,馬春風一家上午拍短視頻,下午直播,一有空閒還製作哨片。“還好現在不是農忙時節。”他笑道,“直播為我們村的嗩吶事業帶來了新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