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古代不像西方那樣,很少有高樓大廈?真是因為技術落後嗎?

如果是熟悉中西建築的同學,或許會感覺到好奇,中西方的建築完全是兩種風格,歐洲哥特式建築幾乎貫穿了整個中世紀的歐洲,其特色在於尖尖的拱門,肋狀拱頂與飛拱。而其他地區,早在幾千年前,埃及人就建設了146米高的金字塔,並且保持有人類歷史上最高的建築記錄,一直到1889年才被324米高的埃菲爾鐵塔所打破。
為何古代不像西方那樣,很少有高樓大廈?真是因為技術落後嗎?

除此之外,希臘托勒密王國建造的亞歷山大燈塔達到了115米,斯里蘭卡的佛堂陶都為122米,在留存下來的古代高大建築當中,卻很少留存下中國建築的身影,為何中國過去不像西方那樣,很少有着高樓大廈呢?是因為技術落後嗎?就讓我們好好來分析分析、
為何古代不像西方那樣,很少有高樓大廈?真是因為技術落後嗎?

房子建造的風格,首先是受到了材料的約束,我國古代因地制宜,因此製作房屋的材料,多選於木料,而木質的屋子很難起高,並且會面臨受力,易損等多個問題,至於古羅馬和埃及等地方,他們火山多發,大量的火山灰沉積也給羅馬人創造了世界上最為堅固的材料,這也就是後來的混凝土。
為何古代不像西方那樣,很少有高樓大廈?真是因為技術落後嗎?

羅馬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混凝土澆築技術的地區,這也影響到了歐洲其他地方,比如説118年希臘所建造的萬神廟。高度算不上太高,但是從內部來看,卻能夠給人一種很大的壓迫感。説完材料,就必須要談談東西方文明的差異了。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我國的建築學確實要落後西方,為什麼呢?孔夫子説:“君子不器。”在中國的古代,木匠和修建房子的工匠,往往是被視為下九流的職業,因此往往是身份比較低的人,他們很多人斗大字不識一升,更別説瞭解數學、建築力學這些常用規律了。
為何古代不像西方那樣,很少有高樓大廈?真是因為技術落後嗎?

而歐洲恰恰相反,著名的達芬奇、拉斐爾、米開朗琪羅都是如雷貫耳的建築學大師,他們極大的推動了建築結構的美學和發展,而我國古代混得最好的木匠,不算明朝皇帝朱由檢的話,應該是明代的蒯祥,他出任朝廷工部侍郎,是天安門的設計者,但是更多的工匠,則是寥寥無名。
為何古代不像西方那樣,很少有高樓大廈?真是因為技術落後嗎?

此外,東西方國家的體制也有所不同,在東方儒家學者的思想裏面,大興土木是君主一種失德的行為,因此其並不值得宣揚,而且中國的建築水平比起高度更加註重數量,北京的故宮佔地面積達到了72萬平方米,是世界上最大的宮殿建築羣,在這一點上遙遙領先於西方。
而在民間,中國同樣不提倡建造太大的建築,畢竟皇帝宮殿也就那麼高,你如果還把房子堆高點,恐怕就會被懷疑有要謀反的嫌疑了。我國關於建築,還有着“百尺為形”的概念,認為超過那個範圍就不符合美學了,唐代詩人寫下李白“危樓高百尺”,按照算法,實際上李白口中的“危樓”也不過31米而已。
為何古代不像西方那樣,很少有高樓大廈?真是因為技術落後嗎?

至於西方的基督教徒們,卻認為,高度能夠體現出神靈的威嚴,因此他們反而儘可能的將教堂修建的更加的富麗堂皇,高大偉岸,1163年修築的巴黎聖母院,塔尖已經達到了90米,始建於1248年,完工於1880年的德國科隆大教堂,高度更是達到了讓人吃驚的157米。歐洲和中國另外一個差異在於,中國過去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但是歐洲作為小封建主集羣統治的區域,他們的地盤都是有限的,建築不可能隨心所欲的擴建,因此教堂也好民居也好,也會想辦法的往上堆高。
為何古代不像西方那樣,很少有高樓大廈?真是因為技術落後嗎?

當然,不是説中國以前沒有高樓大廈,武則天時期中國的永寧寺,就高達了136.7米,然而卻因為大火毀於一旦,中原古代其他高建築,也很少能夠留存到今天。上述的這些內容,也就是為何我們古代高樓大廈,少於西方的原因,技術上確實存在差距,和兩個文化之間的差異,也有着很大的關係。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347 字。

轉載請註明: 為何古代不像西方那樣,很少有高樓大廈?真是因為技術落後嗎?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