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小孩》:故事一開局,為何就讓人如此不適?

聊一聊《親愛的小孩》,前幾集讓我非常不適。

近期兩部華語劇作都讓我有嚴重的不適感,一部是《江照黎明》、另一部則是《親愛的小孩》。

前一部不幸絮叨拖沓且爛尾,後一部前幾集我的腦海裏反覆循環播放一句“窒息,這日子我沒法過了”。

個人認為,前者的價值就在於“不適感”,後者的勸退感也出在這份“不適感”。

我關注的重點,不是電視裏的事件在現實中概率如何。

給出精準統計數據、論證“這是販賣焦慮而是折射情況”,並不在我能力範圍之內。

我只想聊一聊,講述故事背後的態度。


《親愛的小孩》:故事一開局,為何就讓人如此不適?


一,凝視焦慮和“反焦慮”的差別與錯位。

拖《江照黎明》出來舉例子,是因為儘管劇作中呈現的家暴畫面造成了強烈的直觀恐懼和不適感,我並沒有將“這種不適感”和作品傳遞的信息態度劃上等號。

非常明確,拍家暴畫面是為了家暴。

重點不是家暴、而是家暴。


《親愛的小孩》:故事一開局,為何就讓人如此不適?


《親愛的笑話》前幾集讓我窒息的根源,在於我感覺不到這種明確的不言而喻的“反XX”的意圖。

這也不是反婚姻,也不是反焦慮,好像就是純焦慮。

真實生活中有沒有焦慮?肯定有。

但如實刻畫、凝視焦慮,就等同於完成作品意義傳遞了嗎?


《親愛的小孩》:故事一開局,為何就讓人如此不適?


不認為作品一定要大團圓要歡歡喜喜要振奮,我個人更甚至更偏好於看悲劇作品,但“焦慮”顯然也並不等同於“悲劇”。

呈現高濃度的焦慮本身,恐怕也未必等同於完成作品的精神向度傳遞吧。

一開始,劇中任素汐大肚子凝視鏡子的畫面,着實嚇到了我。

這種於日常生活中無聲處出驚雷的手法,起初很讓我驚豔。


《親愛的小孩》:故事一開局,為何就讓人如此不適?


然而這種質感很快退,迅速讓位於“這日子沒法過了”的焦慮感。

劇作描述了一副新手媽媽過度焦慮(疑似有產後抑鬱)、婆婆不靠譜、老公不着家回家了也累成狗或者不伸手,親媽幫不上、育兒嫂是個坑的可怕場景。

若罵前幾集這些內容“狗血”,委實是冤枉《親愛的小孩》。

對比隔壁真狗血的《心居》,《親愛的小孩》(至少前幾集)狗血含量低很多,劇作內容質感、呈現肌理,也明顯高出一大截。

問題在於,描述窒息場景之後、(隱藏的作品)態度,含混不清停留在這裏。

這就類似,用顯微鏡拍給我看潰爛皮膚和蟎蟲蠕動的可怕場景,然後沒有然後


《親愛的小孩》:故事一開局,為何就讓人如此不適?


二,作品類型的困境和尷尬縫隙。

悲劇有悲劇的精神力量(亞里士多德的悲劇淨化説等等),爽劇有爽劇的速食快樂,甚至,咱們通常瞧不上的狗血劇,也有狗血的短期速效功能。

作為一部拍攝手法嚴肅、內容質量水準在線的劇作,《親愛的小孩》在作品類型和“情緒意義”層面,似乎卡在某個尷尬的陷阱中:刻畫出焦慮情緒,然後呢?提供給觀眾的價值心理滿足感/痛感是什麼?


《親愛的小孩》:故事一開局,為何就讓人如此不適?


後續的主體內容是親情,或者説和原電影《左右》一樣是終極倫理困境、婚姻親情愛情和人性的迷局;

而《親愛的小孩》前幾集原電影《左右》中沒有的東西,姑且稱之為《新手媽媽窒息錄》,很難歸為某一種類型。

從內容角度來説,這當然是家庭劇;

但從情緒左右角度來説,讓我很難找到切入的對應點。


《親愛的小孩》:故事一開局,為何就讓人如此不適?


是悲劇吧?挺慘的,但又沒有正統悲劇的力量感。

就很像一張“窒息體驗卡”,提供窒息情緒體驗,僅此而已。

小甜劇、甚至是人造砒霜局,都有明確的情緒功能標靶(儘管實際品相差、經常達不到效果)

大多數劇作,往往都嵌套進某一個類型中。

類型對應着被反覆驗證的價值功能,苦的樂的淨化的低俗的等等。

劇作的完成度、新鮮度等內容,決定了對這種功能的兑現程度和效果。


《親愛的小孩》:故事一開局,為何就讓人如此不適?


我們玩笑話説《親愛的小孩》一開頭就是“恐婚恐育教材”,但這並不能作為一部真正的終極立意;

這和是否鼓勵生育無關,因為引發焦慮並且把人懸置於此種情緒中,很難稱之為作品立意本身。

劇作後續,孩子生病之後父母等人艱難抉擇之時,這個情緒落點就很鮮明瞭。

但對很多觀眾來説,可能根本撐不到那麼多集,早已經被開場的“窒息體驗”勸退。


《親愛的小孩》:故事一開局,為何就讓人如此不適?


三,肌理高級、情緒“真空”的錯位狀態。

還是那句話,一方面,我覺得《親愛的小孩》明顯比同題材的內娛家庭劇狗血劇,高出很多個段位。

劇作肌理、手法,顯然都更高級。

但另一方面,我又很警惕:呈現某種可能有的情況就等同於作品價值維度的高級嗎

我覺得答案或許是否定的。


《親愛的小孩》:故事一開局,為何就讓人如此不適?


那麼作品背後的創作者一定要有某種明確的“作品態度”嗎?也未必。

當影視劇描述一種負面現象時,一定要能夠解決問題嗎?當然不是。《熔爐》電影裏是悲劇收場的,男主女主在這個故事中直到最後也並不能解決問題。這並不影響作品的厚重和力度。

作品一定不能壓抑嗎?依舊不是。

《我們與惡的距離》就是很壓抑的,但這部作品是有力量感的正統悲劇,如果有人吐槽看不下去,那大概率是觀眾的問題、不是片方的問題


《親愛的小孩》:故事一開局,為何就讓人如此不適?


可《親愛的小孩》開頭這般壓抑、且停留在純粹壓抑體驗層面,勸退我。

讓我覺得,我不想看或許不是我的問題。

(我也沒有一定要論證是劇方有問題的意圖)

我不認為《親愛的小孩》作品品相不好,相反,種種鏡頭語言、表演、配樂,方方面面肌理都很上乘;

但我暫時無法從電影《左右》前的劇版自有內容中、感受到悲劇或喜劇或正劇的情緒價值。

就像是用了一套精緻華美的器具,安放一盤沒有表情沒有温度的冷凍生肉,端上桌給我、我很難接受。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986 字。

轉載請註明: 《親愛的小孩》:故事一開局,為何就讓人如此不適?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