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熱的“數字藏品”你真正瞭解嗎?
《只此青綠》成為演藝界的首款數字藏品 圖為宣傳海報
廣東博物館館藏文物石灣窯陶塑金絲貓(清)開發成的數字藏品 (資料圖片)
動畫片《大鬧天宮》中的一幕“孫悟空大戰巨靈神”也成為數字藏品中的一部分
2022年5月18日的“國際博物館日”,數字藏品大出風頭。
單是廣東便有多家博物館連續上線多款數字藏品,合計發行數量達到65000份。在大多數人都還沒搞明白數字藏品究竟是個什麼東西時,這些數字藏品便被迅速搶購一空。
大多數的數字藏品賣得並不貴,有些甚至免費派送。大部分購買者或許也並不是真正的文物藏品的愛好者,而是知道這種“區塊鏈”的存在可能成為虛擬世界中的“潛質股”,因此抱着投資心態去分了一杯羹,也不排除很多搶購者只是圖個新鮮。
但事實已經説明,沒有什麼能阻擋數字藏品這種新鮮事物的迅猛發展勢頭。它不僅成為收藏界的新寵,也為剛剛冒頭的“元宇宙”帶來了新的商機;它不僅只是文物界的新鮮事物,也成為各行各業都熱衷的一種新興的宣傳推廣方式。
數字藏品並不等同於NFT
數字藏品是什麼?直觀來看,它可能就是一張數字化照片或視頻,甚至就只是一串數字。但它卻是一件對應特定作品、藝術品生成的包含着大量數字信息且擁有唯一加密信息的可以買賣交易的收藏品。
瞭解數字藏品之前,需要先了解一下兩個概念:元宇宙和NFT。
元宇宙是近兩年才興起的新概念。簡單地説,它就是利用科技手段進行鏈接與創造的一個與現實世界映射交互的虛擬世界。它的形成在本質上是我們對現實世界進行虛擬化、數字化的過程。它在逐步發展過程中,慢慢形成一個具備新型社會體系的數字生活空間。每個用户都可以在其中生產、構建自己的世界——這個世界包括用區塊鏈技術搭建的經濟體系,也包括用鏡像生成等虛擬現實技術搭建的生存系統以及以“傳播-反饋”等模式搭建起來的社交系統等。
NFT則是指一種基於以太坊區塊鏈的“非同質化代幣”。它在百度百科裏的釋義是“用於表示數字資產(包括jpg和視頻剪輯形式)的唯一加密貨幣令牌,可以買賣”。比如已被很多人認識的比特幣就是NFT的一種。NFT在元宇宙中發揮的作用是巨大的,目前正是它在支撐着元宇宙中的經濟體系。
數字藏品其實也是NFT的一種應用形式,但它並不能等同於NFT。它是以特定的某一物品或信息內容的形式來呈現的,而且形式多樣。
形式多樣,但暫時僅供收藏
數字藏品形式非常多樣化。就目前所知,不僅僅是文物可以數字藏品化,其他所有值得紀念或有意義的東西都可以以數字藏品的形式呈現,包括一幅畫、一首歌、一個3D模型、一張電子票證、一件遊戲道具,甚至一個表情包或一個特殊的時刻,等等。
它的價值體現則是要通過合法備案認可的平台來開放發售、以買賣交易來完成。當一件數字藏品通過NFT手段加密後,它便擁有了一張專屬於自己的“數字證書”,這張證書是獨一無二的,它將數字藏品永久地存儲在區塊鏈上,無法被複制和隨意篡改,所以每一件數字藏品都是可以追根溯源的,可以明確版權並進行交易。
目前我國只允許在國家網信辦已備案認可的區塊鏈平台上開放發售數字藏品,並禁止任何情況下的二級銷售。有些數字藏品甚至都未開放轉贈的功能。它與一般的NFT數字產品的確有所不同,數字藏品需要實名制購買,且只能以人民幣或者數字人民幣購買,而不能用虛擬貨幣來購買。所以對數字藏品的持有,仍需持審慎態度,就目前來説,它還不具有NFT的金融屬性,它所有擁有的,暫時還只有紀念價值。
發行數字藏品已成“流行時尚”
2021年以來,數字藏品便開始大熱。從文物界到傳媒界、演藝界,不少行業都開始“試水”。
包括新華社、人民網等主流媒體便率先發行了多款數字藏品,幾乎都是一上線便被秒光,幾分鐘就輕鬆營利近百萬元人民幣。當然也有不少數字藏品目前都只是免費發放。比如新華社官方平台於2021年12月24日發行的限量藏品、中國首套“新聞數字藏品”,就是將精選的2021年新聞攝影報道進行重新包裝打造而成,供免費領取的。
或許因為是新鮮事物,這些數字藏品才如此搶手。不管是以哪種形式呈現,作為最早一批推出的數字藏品,幾乎每一款都是“爆款”。比如鳳凰網官方搭建的數字藏品平台,限量首發《千里江山圖》數字藏品、我國演藝界推出的首個數字藏品——以春節聯歡晚會上大熱節目《只此青綠》包裝而成的一款紀念票及系列創新形式呈現的數字藏品、iBox平台上推出的一款名為《NFT大鬧天宮》系列的數字藏品、廣東博物館將館藏文物“石灣窯陶塑金絲貓”包裝而成的數字藏品,甚至是支付寶推出的一款收款賬户的皮膚和是B站官方認證號發佈的一款數字藝術頭像“鴿德”等,都是甫一面市便被一搶而光。
在之前的各種報道中,有稱國外某少年炒賣數字藏品,兩個月進賬34萬美元,又稱美國《紐約時報》的專欄作家創作的作品以數字藏品形式上架,不到24小時就以約56萬美元的價格售出,等等,但在中國,數字藏品雖然大熱,仍不能成為“一門能賺錢的生意”,而只是一種營銷宣傳的手段。但這都不能阻礙它成為一種代表“流行時尚”的新興事物。
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業內對數字藏品的看法依然是眾説紛紜。尤其是文物界,對於將珍貴文物包裝成數字藏品公開發售的做法就相當有爭議。
今年4月,廣東省博物館(廣州魯迅紀念館)首次試發行以館藏元青花人物圖玉壺春瓶、石灣窯陶塑金絲貓、西周獸面紋青銅盉為元素開發的NFT數字藏品時,都強調“進行二次創作設計渲染”;南越王博物院發佈的數字藏品角形玉杯,也是根據出土於南越文王墓主棺室的頭箱中的角形玉杯進行二次創作設計渲染的。業內所擔心的,正是對於珍貴文物的原始數據通過數字藏品的形式公開,會導致“文物信息”不安全。
也有人認為,數字時代的很多信息一旦公開,哪裏還會有“秘密”可言,數字藏品又如何確保“唯一”?
的確,數字藏品一旦數以萬計地發行到市場上,其相應信息便幾乎等同於完全公之於眾了,如何保證版權,勢必是數字藏品所面臨的最主要問題。
迴避顯然是不理智的。數字技術必將成為未來服務大眾的主體技術,作為一種新興的數字化產品,我們要關注的理當是它的合理、合法化。所以專家建議,一方面,我們有必要從技術上提升數字藏品的版權、產權等保障;另一方面,也需要提升全民對這種新興產物的認知程度,不盲目追捧,也不一味喊打;此外,我們更需要防範非法交易、炒作,不讓數字藏品的發展道路走偏。
我們都懂得“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的道理,作為收藏品,如果真的要拿來作為賺錢手段,勢秘也得接受它存在投資風險的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