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東方IC
今天正式“立秋”,但是,秋卻還在很遠處。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裏提到:“七月節,立字解見春(立春)。秋,揪也,物於此而揪斂也。”“立”是開始的意思,“秋”是指莊稼成熟的時期。古人説“立秋”,意為暑去涼來,秋天即將開始。然而,立秋時間的早晚是從天文曆法來説的。氣象學角度來看,儘管“立秋”已來,但並不意味着秋天的氣候已經到來,劃分氣候季節要根據“候平均温度”,也就是當地連續5日的平均温度都在22℃以下,才算真正秋天的時節。我國地域遼闊,雖各地氣候有差別,但“立秋”節氣大部分地區仍未進入秋天氣候,像是江淮一帶,可能要等到9月才行。
對上海而言,“立秋”更是不等於入秋。進入“立秋”節氣之後,至少還有“一伏”的酷熱天氣,提醒着人們暑氣的餘威仍在。上海常年平均入秋時間為10月2日,也就是説,申城的“立秋”和氣象意義上的“入秋”要差着近兩個月的距離。
雖説如此,我國古時的天氣諺語卻也能從一定程度上生動有趣地描述天氣。諺語是百姓根據自身觀察和感知總結出來的客觀規律,通常語言精練、通俗易懂。比如,“大暑小暑不是暑,立秋處暑正當暑”生動形象地講述了大暑、小暑、立秋、處暑這4個節氣之間存在的相互關係。又比如,過了立秋後,下一個節氣“處暑”,就有“處暑天還暑,好似秋老虎”的諺語描述炎熱天氣尚在的氣候變化。
新民晚報記者 馬丹
立秋三候
一候涼風至 颳風時人們會感覺到涼爽
二候白露生大地上早晨會有霧氣產生
三候寒蟬鳴秋天感陰而鳴的寒蟬也開始鳴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