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第二波疫情的到來,歐洲的畫風有點悲情。繼德法之後,比利時也宣佈封城。
而地處南半球的阿根廷就比較勇了。
為了拯救外債高築的財務危機,阿根廷一拍大腿,決定對鄰國遊客開放邊境,趁着夏天搞搞旅遊。
△阿根廷決定對周邊國家開放旅遊市場
雖然它是世界上距離中國最遠的國家,需要飛行三十多個小時、繞過大半個地球才能到達,但大多數國人對阿根廷可是一點都不陌生。
對於樂迷來説,它是唱盡貝隆夫人傳奇人生的《Don’t Cry For Me , Argentin》;對於舞迷來説,它是一支兼容着挑逗與剋制、極盡性感的阿根廷探戈;
對於球迷來説,它是誕生了馬拉多納、梅西等眾多足壇偶像的球星之國;對於影迷來説,它是《春光乍泄》中帶着疏離和清冷、坐落於地球最南端的世界盡頭。
△阿根廷的景色
可對於小編來説,阿根廷是Asado,是Choripán,是Empanada,是想想都會餓的拉美版“酒池肉林”。
都説阿根廷人的兩隻腳一隻用來踢足球,一隻用來跳探戈。
可想而知,能為他們好動的雙腿源源不斷注入活力。阿根廷料理,可不是吃素的。
國菜燒烤,C位出道
要説足球不如巴西,阿根廷人或許會沉默;可要説烤肉不如巴西,阿根廷人絕對會跳起來不服。
在阿根廷,被稱為Asado的烤肉算得上國菜。
△阿根廷的烤肉
阿根廷烤肉,起源於遊牧於潘帕斯草原、由印第安人和西班牙人所生育的高喬人。
這羣放蕩不羈一匹馬走天下的牛仔們,常年在外,啥都不帶。可肚餓時分怎麼辦呢?就地拾柴燒火,殺豬宰牛,肉也來不及醃更沒功夫切成薄片,直接撒鹽整塊上火烤,畫風那叫一個原始。
所以阿根廷烤肉有一種十分特別的打開方式,和所謂烤全羊差不多,叫做地烤(Asado Criollo)。
△把動物整隻烤熟的阿根廷地烤
地烤有豎烤和橫烤兩種方式。豎烤是將牛掛在烤架上,前面靠近篝火,背面再用鐵皮圍擋,以反射熱量達到均勻烤制的目的;橫烤則是將牛平鋪於鐵牀之上,需要藉助鋼叉或是起重設備才能翻動。
不管橫豎,肉牛宰殺後都只清理內臟,連皮帶毛正一整頭上火烤,而且一烤就是批量生產,時長十幾小時不等。燒燃的煙霧足以將守候在附近的廚師吞沒,那場面,別提多嚇人了。
雖然操作不太講究,但這種取材於天地之間的烹調方式,確實獲得驚豔味蕾的天然味道。新鮮木頭不夠強勁的火力,慢慢逼出油脂直至全部熟透,在賦予肉質焦香口感的同時,還留下了一抹略帶清新的果木香氣。
△傳統的阿根廷烤肉
當然,現代的阿根廷人不再幕天席地,烤肉這事自然是在每家每户都有的烤架(Parrilla)上進行。不過追求的依舊是那口原味:肉不切不醃不串,只需要粗曠地剁成大塊,撒上馬爾頓海鹽,扔在炭火洶湧的烤架上即可。
期間只能翻動一次,才能鎖住肉汁不流失。
不想煙熏火燎炸廚房,如今的阿根廷烤肉多用木炭。但為了留住那抹醉人的果木香,通常他們會放上裝有濕蘋果木的煙燻盒。
△冒着煙的烤肉
因為烤制全程只用鹽調味,在吃的時候,阿根廷人通常會澆上一層名叫Chimichurri的青色醬料。由大蒜洋葱歐芹辣椒和香料牛至切碎加橄欖油調製而成,看起來和意大利青醬無異,可風味卻要霸道熱辣得多。
阿根廷,肉食者不鄙
火烤加鹽的簡單公式就能炮製出美味,那是因為阿根廷的牛肉本身就過於優秀。
經過育種、脂肪和肌肉比例趨近完美的安格斯小牛,在佔盡天時地利的潘帕斯草原度過了它們自由的一生。純放養和長期草飼,牛生怎一個快樂了得。
因此,阿根廷人均每年要吃掉58公斤的牛肉,算得上世界之最。其中內銷佔到了總產量的85%,可謂把“肥水不流外人田”這事做到了極致。
△食材豐富的烤肉“全家桶“
牛肉好吃,但阿根廷烤肉可不止於帶着牛骨的大份烤牛排。所謂Asado更像是烤肉屆的全家桶,集牛豬雞肉及各色烤腸於一盤之內。
其中比較暗黑系的,是名叫Morcilla的西班牙血腸和烤羊駝肉。
△阿根廷的香腸,瞧着有點嚇人
和大多數用豬血製成的血腸不同,阿根廷燒烤裏的血腸用的是牛血。煮熟的牛血和肥肉洋葱攪打成糜狀塞進腸衣裏,堪稱肉食屆的極限挑戰。
而羊駝在阿根廷人的廚房,可以有一百種死法。原生態的烤制如果讓你下不去嘴,餐廳還會為你提供切成薄片裹麪包糠炸的Milanesa,或者和紅薯玉米胡蘿蔔甚至葡萄乾一鍋亂燉的Carbonada。
△羊駝是阿根廷人廚房裏常見的食材
絕對主菜的Asado是肉食大拼盤無可厚非,可阿根廷料理的前菜居然也全都是肉。
比如在西語中被譯為“飢餓殺手”的Matambre Arrollado,由呈條狀的牛脅腹肉捲入蔬菜、水煮蛋和Chimichurri醬做成。因為肉片薄,這道肉菜卷只需稍加烤制就能食用,因此常作為前菜,用來度過等待烤肉熟透的漫長時光。
△牛脅腹肉捲入蔬菜、水煮蛋和Chimichurri醬做成的Matambre Arrollado
而前菜環節,更多是遇到巨型餃子一般的Empanda,阿根廷人稱其為“裹着餡料的麪包”。雖然餡料有肉、乾酪火腿和玉米蔬菜等多種選擇,但在食肉民族的餐桌上,最受歡迎的,仍然是酥脆外皮之下汁水流淌、孜然和香草碎滿嘴亂竄的牛肉餡大餃子。
如果不嗜肉,去阿根廷前可得三思,那邊的食譜可是沒有為素食者留半點活路,就連小吃也不例外。像是流動餐車上隨處可見、看球賽時人手一份的國民小吃Choripán,就是由切開的法棍麪包夾入西班牙臘腸做成的。
△法棍麪包中間夾入西班牙臘腸的Choripán
臘腸常是豬牛肉混合餡料,而且分量驚人,一根不夠,還能再加一根。
阿根廷肥胖人數拉美第一,可真是全民努力,一口一口吃出來的。
來阿根廷,喝點好的
大口吃肉的阿根廷,怎能少了美酒?
△在阿根廷吃飯,怎能少了美酒
西班牙殖民者帶來的一株葡萄藤,不到五個世紀就長滿了安第斯山脈的山腳平原。阿根廷搖身一變,成了南美洲最大的葡萄酒產地。
阿根廷得天獨厚的氣候和地理環境,賦予了葡萄酒極為鮮明的口感和風情。如北部海拔高降雨少,氣候相對温暖,所出產的葡萄酒風味偏濃郁;而南部寒冷,葡萄的生長週期長,因此酸度高口感清新。
而其中產量和質量最高的產區,則是地處阿根廷中西部、被稱為“沙漠之地”的庫約高原。
△阿根廷的門多薩葡萄園
因為降水少,灌溉水源主要來自高山雪水和冰川融水,非常利於葡萄生長。而乾旱帶來的適度脱水,使得葡萄在迅速生長的同時,依舊能保持一定的酸度。
這裏出產的馬爾貝克(Malbec)葡萄所釀造的葡萄酒,會散發出諸如紫羅蘭或者黑櫻桃的花果香氣,常用作Asado或是烤牛排的佐餐酒。酒香和肉香的纏綿交織,絕對是一出最為完美的舌尖探戈。
而產自温差大、海拔高的薩爾塔省的特濃情(Torrontes),其釀造出來的白葡萄酒酸感突出,帶有甜瓜和茉莉的清新風味,在品嚐阿根廷紅蝦或者烏斯懷亞的帝王蟹時飲用,同樣堪稱絕配。
△用Torrontes釀造出來的葡萄酒酸感突出
大口吃肉大口喝酒的鯨吞豪飲過後,該嚐嚐阿根廷的國飲馬黛茶了。
被新加坡人誇張賦予了“上帝飲料”之名的馬黛茶,由馬黛樹的葉子製成。其中富含馬黛因能夠興奮神經加速血液循環。
因為經歷過發酵,馬黛茶還能承擔着除油解膩潤腸通便的重大使命,對於頓頓吃肉蔬菜攝入比例有限的阿根廷人來説,算得上是救命茶。
△馬黛茶是阿根廷人的救命茶
馬黛茶味苦,不及咖啡卻比苦蕎更甚,還有一股淡淡煙草的味道。不習慣原味的,可以加糖甚至搭配玫瑰等花草茶一起沖泡。飲用時常配備一根帶過濾功能的特製金屬吸管,可以避免喝到茶渣。
傳統的飲用方式是全家人共飲一杯共享一管,一杯茶按照長幼尊卑順序依次傳遞。喝乾了就接着續水,好的馬黛茶可以做到加水十餘次後仍有香味。
所以在阿根廷的街頭,哪怕是大夏天也能隨處可見夾着保温杯的年輕人,裏面裝着的,是給他們手裏的馬黛茶續命的熱水。
△阿根廷人將保温杯裏的熱水倒入杯子中,給馬黛茶續命
而向陌生人遞上自己剛喝了一口的熱茶,就是當地人表示友好的方式之一。
阿根廷的空氣,有焦糖牛奶的味道
潘帕斯草原不止生產牛肉,也盛產奶製品。而當它們與西班牙裔意大利裔眾多的阿根廷人相遇後,很難不碰撞出一些甜蜜的靈感。
△阿根廷的奶牛
如果説土耳其是開心果味的,那麼阿根廷就是焦糖牛奶味的。
潘帕斯草原的牛奶加入大量的糖,經過長時間的文火熬煮,水分蒸發,蔗糖褐變,最終形成了如煉乳般濃稠帶着深棕色光澤的焦糖牛奶醬。
△焦糖牛奶醬的製作
2018年,G20峯會在布宜諾斯艾利斯舉行。除了在國宴上安排一道由焦糖牛奶布丁配椰子冰淇淋做甜點,焦糖牛奶醬還作為國禮,被贈予了前來參會的國家領導人。
由此可見,阿根廷人離不開牛肉,離不開酒和茶,更也離不開焦糖牛奶醬(dulce de leche)。即便是球隊出征,也要不遠萬里帶上這一口致命的甜,用以安撫食慾舒緩心情。
焦糖牛奶醬可以塗抹酥脆的烤麪包片食用,也可以澆在淡奶布丁上,更常見的是作為點睛的餡料,賦予各色糕點以靈魂。
△塗了焦糖牛奶醬的點心十分美味
比如有國民點心之稱的Alfajores,其實就是隨處可見的夾心餅乾,只不過兩塊圓餅之間夾入的是焦糖牛奶醬,便成了阿根廷人每天都要來上一兩塊的日常茶點。
而用作婚禮蛋糕的Rogel,焦糖牛奶醬的用料就更猛了。説是蛋糕,其實更像焦糖牛奶千層,薄薄的酥皮之間,夾着的是厚到溢出來的焦糖牛奶醬。
與此類似的,還有由巧克力餅乾和焦糖牛奶醬多層疊加的Chocotorta,説是巧克力蛋糕,吃到嘴裏,就只剩奶香四溢的甜了。
△用焦糖牛奶醬做成的點心
對於阿根廷人來説,沒有什麼甜點是焦糖牛奶醬做不成的。如果有,那就多加點醬吧。
你想去阿根廷吃吃吃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