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與神運,藝從心得,其志一於書,軒冕不能移,貧賤不能屈,浩然自得,以終其身。——朱文長
學術經綸皆由心起,心正則筆正。歷史長河的湧流中,每一個文字都是文化的沉澱,文字的一筆一畫,不僅僅是文化的傳承,亦可彰顯個人的心性品質。寶劍鋒從磨礪出
在中國現代文學界,魯迅佔據一席之地。除去以文字去揭露社會,他的漢字也彰顯着強悍的靈魂。
魯迅出生於1881年,當時的科舉制還沒有廢除,學校還是私塾。少年時期的魯迅天資聰穎,七歲在私塾就開始大量描紅,為日後寫的一手好字打下奠定的基礎。
細觀魯迅寫的文字:集各家所長,又帶有個人的特色。
年少的魯迅狂傲不羈,從不隱藏自己的鋒芒,見慣了當時社會的黑暗,人命的短暫,於是想從醫拯救百姓,用自己一手醫術去拯救中國的百姓,他帶着滿腔熱血想要拯救百姓於水深火熱之中,同樣,他的文字也帶着直擊心靈的衝擊性。
中年時期的魯迅,已經不是當初一心想要拯救中國的毛頭小子。
看慣了黑暗和人性,如今的魯迅已經足夠的冷靜,文章字字誅心,揭露黑暗,除了文章上的改變,就連書法也有所改變:筆法質樸,圓潤內斂,沉穩又不失堅毅。
既有成年人的冷靜沉穩,又不缺失少年的血性。就連筆畫都略帶輕疾,字體的轉折出充滿微妙的變化,筆力健勁,不求妍美媚態,只求古樸純真。
然而魯迅褪去衝動,依舊保存着少年的熱忱,"我以我血薦軒轅",一句簡短的詩文都能透露出魯迅的錚錚傲骨,所以他這個時候的書法處處透露着成熟。
魯迅的書法,不考慮嚴謹佈局,不考慮文字優美效果,一切都順其自然,跟隨心情去寫。
也正是因為這種性情,才讓魯迅的書法在平淡中不失俊逸,自然中又帶有心平氣和的力量。中鋒用筆,圓潤有力,碑帖融合,字字平息,筆筆銷魂。正如魯迅所説的:"靜觀默察,爛熟於心,然後凝神結想。"
只有在靜思之中,唯有心靈的安靜,才能寫出瀟灑理性的書法。
提起書法,人人都會想到"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集序》,而它的作者就是王羲之。
《蘭亭集序》通篇迥媚飄逸,以中鋒為主,間有側鋒,筆畫之間飄逸輕盈,提按頓挫一任自然。由此可見王羲之的書法造詣之深。晉人追求韻美,所以王羲之的書法中既有道家的飄逸,又有儒家的"文質",整體講究自然,不會去刻意追求美。
既能表現出強勁筆鋒,又能彰顯出柔性筆韻,筆畫或長或短,筆鋒或者藏或露,縱橫曲勢,筆法精妙,結合起來又和諧暢達,具有瀟灑流麗的特點。
而王羲之的兒子王獻之也不容小覷,褪去父親的光環,王獻之發明的"一筆書"也名噪一時,筆畫纖細,行筆自然,巧妙又不矜持造作,妍美柔媚,自然灑脱又具有節奏感。筆勢外拓神態蕭疏,整體來看,頗多世俗之風卻毫無俗氣。
不得不説,能夠在父親的光芒下打拼出屬於自己的天地,可見王獻之的書法也是其他人不可媲美的。
當時能夠和"二王"齊名的就屬米芾和趙孟頫。
米芾曾以模仿王羲之的書法出名,但生性不羈的他不甘於永遠模仿他人,米芾想憑藉自己的實力闖一闖。
冥思苦想中終於創作出屬於他自己的書法字體,他的筆法穩不俗,險不怪,老不枯,潤不肥。他既能變化筆鋒,又能達到統一,在書寫的過程中又把衰和藏,肥與瘦,疏和密,簡和繁等對立因素融合在一起。
而趙孟頫卻甘於靠模仿王羲之,他的特點就是模仿他人,卻又能結合自身特點。
他的筆勢精妙,行筆自然,字勢跌宕,用筆精純,圓潤,結構嚴謹,瀟灑又不失平和。
最為出名的是,趙孟頫能將六種字體組合一起,縱橫全局,卻又和諧統一。字體勻快清晰明朗,因此趙孟頫在書法領域上佔據一席之地。
後期的魯迅筆法已經固定成型,也愈加熟練,這時魯迅的書法整體宛若紹興老酒一般,醇厚香醇,讓人難忘。
然而魯迅卻從來沒覺得自己是書法家,他認為自己只不過是一技之長,但是大眾卻認為,魯迅的書法足以媲美"二王米趙"。
二王書法灑脱肆意,米芾和趙孟頫的書法既有百家所長,又獨具自己的風格。而魯迅的書法也表現的淋漓盡致。
從年前的一腔熱血,肆意灑脱,到中年時期的沉穩,再到後期的冷靜沉着。
魯迅一生的書法變化都包含了"二王米趙"的書法特點,而其中又能從文字透露出創作者偉大的思想,見字如晤,果然字是最能傳達人們最真摯的內心情感。
對於自己的書法,魯迅一直自謙,他認為自己的書法始終不如其他人,而人們又大多數去重視魯迅的文章,所以書法的光芒則被文章所掩蓋。
但其實魯迅的書法足以媲美任何人,形不過表面,神才是根本。書法家之所以能被人記住,因為他們可以通過字傳神,而魯迅亦可以做到,通過他的文字,我們能夠看到一個關心社會,關心百姓的靈魂!
一筆一畫,皆是書法的奠基;提按頓挫,都是書法的彰顯。言為心聲,書為心畫,皆是人間性格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