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8日拍攝的元陽哈尼梯田核心區的多依樹梯田(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劉詩平 攝
新華社昆明6月24日電(記者曾維)種稻、養魚、餵鴨……這是大魚塘村村民李正福在梯田耕作的日常。這種“稻魚鴨”的耕作方式對於哈尼人來説已傳承了上千年。
李正福家的梯田位於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陽縣大魚塘村,這裏也是哈尼梯田的核心區。
紅河哈尼梯田分佈在哀牢山南部的元陽、綠春、紅河、金平縣。2013年6月,紅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觀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一個以民族名稱命名的世界遺產。
千百年來,哈尼人利用複雜的水渠系統,將水從樹木繁盛的山頂引入梯田,構建出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四素同構”的循環農業生態系統。
3月16日拍攝的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陽縣哈尼梯田美景。新華社記者 江文耀 攝
然而,哀牢山山荒坡險,地形崎嶇,缺少大片平坦的土地,大型現代農耕設備很難在此耕作。因此,梯田產量低、利潤少,村民的收入一度難以提高。
“梯田是我的根,丟了什麼也不能丟了田。”為了在保護梯田的同時改善收入,李正福將土地承包給了回鄉創業者,把傳承和創新哈尼“稻魚鴨”生態種植養殖模式的理念引入大魚塘村。
梯田紅米、稻田魚、鴨蛋等綠色特優產品知名度、美譽度不斷提高,梯田產業的發展讓世界遺產品牌惠及當地羣眾。大魚塘村村民的生活有了變化,畝收入是過去的數倍。據統計,遺產區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13年的3928元,增長到2023年的12502元。
哈尼古歌、傳統農耕、民族節慶等文化,更是吸引着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
阿者科村是元陽縣的一個“網紅”哈尼族村寨,其原始的生態文化被譽為“活態”的哈尼民居博物館。作為哈尼民居的代表,茅草屋頂、土木結構的傘狀哈尼族“蘑菇屋”經歷千年歲月洗禮後,依然被完好地保護與傳承下來。
5月7日拍攝的元陽哈尼梯田核心區的壩達梯田(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劉詩平 攝
2018年1月,中山大學保繼剛教授團隊應元陽縣政府邀請來調研,編制“阿者科計劃”,以“房、人、田”為基礎,65户村民以傳統民居、梯田、居住、户籍等入股,以分紅鼓勵村民保護傳統民居、耕種梯田、保留村籍。
傳統的哈尼村落如今也發生了一些新變化。“村民學會了使用電腦,還會一些簡單的英語,可以跟外國遊客交流。”阿者科村駐村村長劉洋説。
改造傳統村落64個、掛牌保護傳統民居1603户、累計修繕保護遺產區民居4500餘幢……近年來,全縣不斷加大對傳統民居和村落的保護力度,使民居和村寨留住了原真、特色與鄉愁。
2022年1月3日,地處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陽縣的哈尼梯田蓄水充盈,在陽光的照射下色彩豐富,美不勝收。新華社發(甘與匯攝)
今年是哈尼梯田申遺成功十週年。不久前,在一場名為“國際青年中國行·紅河”活動中,來自印度尼西亞、韓國、菲律賓、秘魯、泰國等國的十餘位青年走進哈尼梯田,近距離體驗哈尼族文化。
國際青年們毫不吝惜對紅河的讚美。“梯田風景特別美,彎彎的形狀像是大自然的舞蹈。”來自越南的吳香茶這樣形容哈尼梯田;來自俄羅斯的留學生孔明瑞則覺得哈尼梯田是“天人合一的世外桃源”。
生活發生了改變,但哈尼人傳承好本民族文化的決心卻從未改變。十年來,當地摸索出一條保護生態、致富發展的新路子,傳承了上千年的紅河哈尼梯田在哈尼人的保護下得以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