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線記者 徐登林 文/圖
5月中旬,四川在線記者來到四川若爾蓋國家濕地公園,滿眼轉綠的碧草、逶迤清澈的河道、振翅翔集的飛鳥,無一不在向遊客宣示着若爾蓋濕地保護的重要。
黃河九曲第一灣
黃河干流從四川省白河牧場注入若爾蓋縣境內,經唐克鎮、轄曼鎮等5個鄉鎮出四川入甘肅,幹流總長148.8千米,在若爾蓋縣流域面積達6809.5平方千米。黃河流經這裏後,在廣袤濕地作用下,豐水季徑流量多年平均增加29%,枯水季徑流量多年平均增加45%。
加快濕地植被恢復
今年雨水豐沛,四川若爾蓋國家濕地公園的水草比往年更早地變青變綠,各種濕地植物、動物異常活躍。這給3月才大規模從雲南遷徙回來的黑頸鶴提供了豐富的食物,它們開始忙着戀愛繁殖。
四川若爾蓋國家濕地公園石碑
記者在若爾蓋縣唐克鎮白河和黃河交匯的濕地看見到處芳草萋萋,時不時有黑頸鶴沖天而起。
“眼前這一切都是保護後的結果,以前濕地萎縮、退化相當嚴重。”隨行的若爾蓋縣林業和草原局林業高級工程師熊遠清感慨。
血多,若爾蓋縣唐克鎮索格藏村牧民,今年已經66歲。在他的印象裏,原來濕地裏牛羊往來,污水橫流,垃圾遍地。“光我們家當時就有150頭犛牛整天在濕地裏啃吃。”血多説,那時,全鎮所有村家家都如此。
若爾蓋縣白河與黃河交匯處,黃河蜿蜒由南向北,有“九曲第一灣”的稱號,吸引了國內外眾多旅遊團和自駕遊愛好者。“沒保護前,來這裏的遊客車子隨便都可開進濕地,到處是車轍、垃圾和污水。”若爾蓋縣黃河九曲第一灣旅遊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李奎回憶。
在當時國家林業局、四川省林業廳的支持下,2011年,四川若爾蓋國家濕地公園被批准試點。2012年,四川若爾蓋國家濕地公園開工建設。歷時3年,投入2.3億元,四川若爾蓋國家濕地公園全力推進原生濕地保護、濕地植被恢復、本底調查、動植物保護、病蟲防治和鼠害治理、污染控制和濕地修復等項目。
“在濕地修復項目推進中,一開始嘗試在沙化的地方種外地草,但一段時間後,發現其不生根而死亡。”若爾蓋縣唐克鎮索格藏村黨支部副書記尕讓交回憶,後來,換種紅原縣引進的披鹼草,成活率就很高。
“濕地修復過程中,難度最大的是拆遷牧民房屋20餘户,將他們安置到規劃集中區內。”熊遠清介紹,按照相關要求,必須對核心景區範圍內凡與規劃相悖的建築物體和人為景觀一律清理至新規劃的接待生活區域,同時,加大了對黃河九曲第一灣核心景區的綜合整治力度,加快了濕地植被恢復進程。
牧民們希望吃上“旅遊飯”
血多家原本在四川若爾蓋國家濕地公園濕地保育區。“有4間磚木結構的低矮平房,一家6口人就在那裏居住。”血多回憶,為了建設濕地公園,政府號召搬離,他們一家人和其他20多户村民於2011年搬到7公里外的集中區。
經過多年的保護與恢復,四川若爾蓋國家濕地公園生態環境得到了極大改善,鄉土植被得到了有效的保護,野生動物棲息地得到了良好恢復。若爾蓋濕地獨特的水鳥生境優勢和天然的保護條件,使這裏成了水鳥的天堂、候鳥的樂園。
工作中的若爾蓋縣林業和草原局林業高級工程師熊遠清(坐者)
“監測發現,2014年在區域內棲息繁衍的黑頸鶴有9對,而資料顯示2012年之前每年僅5-6對。”熊遠清説,黑頸鶴數量增加,表明相關生態修復和棲息地營造工程的實施,改善了濕地環境的質量,更加適合鳥類生存繁衍。
依託四川若爾蓋國家濕地公園自然資源,2014年,黃河九曲第一灣景區成功創建4A景區。“近年,景區遊客數量和收入增長迅速,即使受疫情影響的2020年,景區也接待國內外遊客17.91萬人,收入1513.35萬元,吸納本地就業350人。”李奎説,今年,隨着國內疫情向好,景區遊客持續增長。
2016年8月正式授牌的四川若爾蓋國家濕地公園總面積4094.31公頃,所在區域隸屬於若爾蓋縣唐克鎮、轄曼鎮和四川省白河牧場,主要由黃河干流和黃河支流白河構成。如今,橫跨四川甘肅兩省、面積更大的若爾蓋國家公園正在緊鑼密鼓創建中。
依託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近年,若爾蓋縣瞄定“黃河上游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示範縣”定位,提出建設最美高原濕地生態旅遊目的地,以旅遊業為龍頭的一批生態產業競相蓬勃發展起來。
以景區吸引大量遊客為基礎,若爾蓋縣按照“一村一品”思路,把景區周邊村落作為景區休閒觀光和民宿文化體驗承接區,因地制宜開發了一大批遊牧文化、觀光農業和休閒度假旅遊產品。
血多説,現在,他們家7口人,兒子兒媳養牛,偶爾給遊客賣些牛肉和酥油,他希望三個孫子努力讀書,將來到附近的黃河九曲第一灣景區工作,吃上旅遊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