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汾河流金記

由 圖門耘 發佈於 休閒

“太原的氣候早晩温差大,清晨走在汾河邊,小風輕拂,十分舒服。河岸左側繽紛的花圃和野雛菊聚在一起連成片,美麗絢爛。濱河騎行道開通了,孫子現在每天騎車上下班,不開車,説這叫低碳生活,我也想騎,就是不知他讓不讓……”

79歲太原市民梁喜梅在博客中記錄一天的生活,她告訴記者,汾河既像她的母親,又像她的孩子,曾哺育萬千,滿目瘡痍,又眼看着“她”涅槃重生,煥發生機。

河邊有座“不夜城”

在太原,市民差不多都有過這樣的經歷——夜色緩緩降臨,總有那麼一次,無論是驅車也好,步行也罷,經過汾河附近的某個位置,然後遠遠地,被河那鏡面般的蜿蜒光帶所吸引。聽聽水聲,看看夜景,心情不禁愜意起來。若是恰好由北向南穿過整條濱河路,便更飽了眼福。途經五座橋,每座橋附近都有不一樣的景觀,在夜色中,各有各的旖旎風情。這“不一樣”的背後,其實是一個個商業圈在發揮作用。

8月16日傍晚,汾河西岸的長風商圈熱鬧非凡,車位難求。多家燒烤店門前,人們三五成羣,陸續落座。啤酒、燒烤、毛豆、碗託(山西當地小吃)……菜品全部上齊,就着彩霞,吹着河風,吆喝開吃。

“入夏以來,每天都是這節奏。從下午4點開始準備,一直營業到凌晨1點半。”燒烤店主沈煜忙裏偷閒與記者搭話,“我們不接受預訂,誰來了誰坐,來晚了排號,這‘圈兒’裏都這樣。”

沈煜説的“圈兒”是指“長風商圈”,坐落在汾河西岸長風橋邊,是一個集大型購物廣場、餐館、圖書館、博物館、劇院等吃喝玩樂於一體的綜合性商圈,也是附近居民的生活娛樂中心。在山西,沿着百里汾河,像“長風商圈”這樣的“圈兒”大大小小有好幾十個。

2019年9月,太原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發佈《面向新時代的汾河兩岸整體重塑城市設計》,太原頂層設計汾河兩岸,力爭從生態、人文、活力方面重新定位,將其打造成為一個水城共榮的生態走廊、傳承創新的人文畫卷、複合多元的活力紐帶。

彈指2年間,如今的汾河兩岸,建築各具特色,商圈各有優勢。茶舍圈、藝術圈、酒吧圈、餐飲圈、親子圈、養生圈、綜合圈……沿着汾河,不論什麼年紀什麼需求,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自己的歸屬。

“圈子形成後,規模優勢就會凸顯。各家茶館都有自己的客源,如果遇到客流高峯,有空座的茶館還會將座位主動讓給客人已滿的茶館。”在迎澤大橋東開了8年茶館的高輝告訴記者,“挨着汾河,光‘硬’環境好不行,‘軟’環境也得好,大家相互幫扶,整個圈子自然紅火。”

“有河流的地方經濟發展一般要快些,這是因為會形成產業聚集、商圈聚集等。原來的汾河因為污染,人們避之不及,自然很難體現出河岸經濟優勢。”山西財經大學金融學院副教授王琳告訴記者,未來,隨着汾河景區品質的提升,汾河將為太原的發展帶來更大的經濟效益,更多的商業圈將在汾河兩岸形成。

河上有羣護水人

王琳所説的汾河污染至今還深深印在不少“老太原”的腦海裏,在他們的記憶中,上世紀90年代的汾河是沒有水的,河道里長滿雜草,到處是垃圾和淤泥。

汾河水並非先天不足。“汾河流水嘩啦啦,陽春三月看杏花……”這首上世紀60年代膾炙人口的歌曲唱出了汾河兩岸曾經的秀美風景。然而,隨着經濟社會的發展,汾河沿岸成了山西省工業集中發展地區,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使沿岸生態環境遭到巨大破壞。

為了讓汾河重現“汾河流水嘩啦啦”的秀美景象,山西打響汾河生態修復攻堅戰。從1998年開始,山西太原段的汾河治理工程就一直沒停過,從一期、二期、三期,到如今的四期。為讓汾河重煥生機,三晉大地老百姓們咬緊牙根,每年造林達450萬畝左右,成為全國造林面積最大、森林覆蓋率增長最快的省份之一。

山西省委、省政府的頂層設計,更是為汾河流域生態保護修復提供了政策保障。在汾河源頭及上游地區幹流河岸兩側各3公里、中下游幹流河岸兩側各2公里範圍,禁止新建各類嚴重污染水環境的企業,已建成的限期改造或搬遷。

“壯士斷腕”換來一川清水。如今,汾河流域部分水質達到國家Ⅰ類標準。在太原,汾河兩岸景觀綠地平均寬度150米,草坪、地被植物、水生植物達344.98萬平方米,鳥類增加至160多種。

“汾河邊上,連煙頭都很少看見了。”張鵬程和老伴兒在汾河當了10年保潔員,他告訴記者:“如今水清了,地綠了,空氣好了,來汾河邊散步的市民也越來越多。”

良好生態環境會孕育城市文明,更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近年來,山西啓動實施“兩山”生態修復工程,圍繞生態修復機制創新試驗區、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試驗區、“一圈一帶”生態修復先導區、生態保護修復助推脱貧攻堅先導區“四大定位”,全流域佈局,按山系治理,整區域推進國土綠化,生態環境不斷改善。

沿河有條產業帶

嘩啦啦的汾河水不僅是三晉人的幸福河,更是金燦燦的致富河。在汾河流域的農村地區,將生態治理修復與脱貧攻堅工作結合起來,是把日子過成“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真實寫照。

靠着汾河發源地的好山好水,忻州市寧武縣東寨鎮石窯溝村農民王貴拴脱了貧,“從前上山種地,收入只夠餬口,後來退耕還林,景區遊客多了,我就開起農家樂,去年賺了2萬元。”

寧武縣副縣長張國偉告訴記者,恢復清澈的汾河水不僅帶動了當地旅遊發展,還催生了寧武特色產業,“依託汾河源頭好水,我們優化改造了沙棘林,並帶動了相關產業。”

晉中市祁縣城趙鎮思賢村的主導產業是酥梨,汾河廊帶生態旅遊通道的建設,拓寬了當地酥梨產業的流通渠道、銷售渠道。與思賢村相隔不遠的城趙鎮修善村,同樣以汾河生態景觀和鄉村振興示範廊帶為契機,以生態為依託、以旅遊為紐帶,積極發展鄉村綜合旅遊。

作為沿汾河經濟帶的縣城,臨汾市曲沃縣加快發展現代農業的步伐,實現了5G管控,發展起“從田園到餐桌”的智慧農業。

“汾河未來聚集的產業,可能遠超我們想象。”太原汾河西岸金融集聚區負責人劉馨旎告訴記者,從汾河西岸金融集聚區到“百里汾河新型經濟帶”,越來越多的產業聚集在三晉的母親河邊、誕生在曾孕育三晉文明的母親河裏。(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梁 婧 李紅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