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漢理由很簡單,國家讓來就來了

長江日報-長江網訊(記者李杏 王春嵐)65年前,上海同濟大學醫學院,一批同濟學子告別繁華的上海,紮根武漢,為武漢的醫療衞生事業貢獻出自己的青春。

65年後,遷漢的學子們,已書寫一個又一個醫學傳奇。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也已產生全國至世界性的影響力。10月28日,見證同濟醫院遷漢歷史的兩位同濟老教授接受長江日報記者採訪,他們用自己的經歷訴説着同濟與武漢這座城的故事。

來漢理由很簡單,國家讓來就來了

(圖為10月28日,參加學術周開幕的嘉賓走紅毯步入武漢琴台大劇院。記者苗劍 攝)

“只要國家需要,就服從召喚”

1950年4月,時任華東教育部副部長唐守愚來到同濟大學,傳達中央關於“同濟醫學院遷武漢”的指示。這一聲令下,上海同濟大學醫學院師生陸續遷漢。

今年95歲的同濟醫院心血管內科教授馮克燕回憶:“當時醫生們或多或少有點顧慮,有的教授因捨不得妻子兒女,會偷偷哭,但我們還是克服困難,來(武漢)了。”

那時,上海是全國最繁榮的地兒。馮克燕説,他的老師裘法祖教授起初不願來,她自己聽到遷漢通知時,也不願意,但後來學院陸續做工作,她理解了來漢的意圖,同時,她想到新中國成立、上海解放後,解放軍睡在馬路上不擾民的場景,決定聽黨的話,來武漢。

這種愛國情懷體現在許多同濟人身上。原同濟醫科大學校長、著名器官移植專家吳在德教授説,來漢的理由很簡單,國家讓來,就來了。

“遇到困難,想方設法克服”

馮克燕清楚地記得,剛來武漢時,什麼也沒有,武漢新院的地址漢口華商跑馬場還是一片荒地。

吳在德回憶,醫學院一邊建房子,一邊堅持上課,培養醫學人才。沒有教材,老師寫好提綱,再用蠟紙和鋼板油印教材,同學們堅持上課。

他清楚地記得第一台手術的艱苦情形:“能做手術的人不多,當時參與手術的有裘法祖教授、夏穗生教授,還有我和另外幾位同事,從取肝臟到做完移植,手術一共做了13個小時。術中遇到困難,就想方設法克服。”

馮克燕也説:“我們沒有在生活上提要求,只是很努力工作。”1950年至1995年,她擔任住院醫生,工作制時長是32個小時,不能離開醫院,必須讓病人第一時間找到。1955年後,她開始擔任主治住院醫生,第一年需要做全科會診,晚上需要看完內科所有科室病人。除為患者治療外,每天,她還需傳授實習醫生醫學知識。她説,除吃飯外,就是在工作。

【編輯:朱晨穎】

【來源:長江日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email protected]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064 字。

轉載請註明: 來漢理由很簡單,國家讓來就來了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