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9月,當19歲的廣西瑤族小夥兒藍海浪騎着自行車第一次來到天安門廣場——祖國的心臟時,他不會想到,自己的未來將與這裏結下不解之緣,而手中的小小畫筆,將成為他講述中國故事的工具,一畫就是24年。
國慶花壇總設計師藍海浪。
“沒有共產黨就沒有這個家,更沒有走出山溝讀書的你。”從小,在中共上林縣委黨校當校長的父親,總愛給藍海浪講故事。故事裏,多虧有了中國共產黨,帶領着全國各族人民翻身得解放,9歲的父親才能擺脱貧困,並在紅旗下一步步成長為黨的幹部,也才有了他們兄弟姐妹。
從那時起,對中國共產黨的嚮往,就種進小男孩的心中。1993年,作為家裏的第一個大學生,藍海浪被錄取進入北京林業大學,到學校後,他第一時間遞交了入黨申請書,並於1995年正式加入中國共產黨。
天安門城樓巍巍聳立,廣場上游人如織。每每經過花壇時,天南地北的遊客都會舉起手機,留下美麗的瞬間……從1986年的國慶節開始,去天安門廣場欣賞花壇,漸成人們歡度國慶的儀式之一。
“花壇就像一個生日蛋糕,寄託着每一位中華兒女對祖國母親的無限深情和濃濃祝福。”1997年,跟着師父第一次見識到“像變魔術一樣”的廣場花壇設計後,藍海浪便下定決心,得幹這份工作。這一干,就是整整24年,他也從設計員變成北京城建園林國慶花壇總設計師,“迄今為止,我們都是世界上唯一一支專業做立體花壇的團隊”。
在天安門廣場設計花壇,談何容易。二十四載,設計團隊有一半時間都花在了造型構思上。“國慶花壇除了要為節日營造喜慶祥和的氛圍外,也是在記錄黨和國家的發展戰略與建設成就。”在藍海浪看來,花壇設計可不是喊口號。
2003年10月15日,我國第一艘載人飛船“神舟五號”發射成功,中國人幾千年的飛天夢想終成現實。2004年,“神舟五號”造型出現在國慶花壇中。
2009年10月1日,國慶60週年,“普天同慶”巨型花籃首次在天安門廣場亮相。挺拔壯麗的大花籃,由直徑40米的花籃和如意形花壇組成,一直沿用至今。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席捲全球。以醫務工作者、軍人、科研人員、社區工作者為主景,表現眾志成城、同心戰疫的花壇,又出現在西單西南角。
“講好中國故事,一定要用大眾最喜聞樂見的形式。”每年花壇擺放期間,他都會去看看哪個花壇前拍照的人多,聽聽遊客在議論些什麼,並從中尋找改進思路。
如果説,做設計師偶感孤獨,做國慶花壇設計的藍海浪更是走上了一條孤獨的道路。“相比於大家投入的精力,實話説,這份設計工作的收入並不算高,許多比我晚10年畢業的同門如今都掙得比我多。”他不無遺憾地説,這些年,身邊的年輕人走了不少。家人也曾勸説他乾點別的,可他卻從未曾動搖過,只因年輕時自己許下的入黨誓言。
“北京四季分明,很多花的花期都正好在金秋時節,好像這座城市就是為了國慶花壇而生似的。”在小小畫筆下,藍海浪依然保留着年少時的情懷,只想一生與立體花壇為伴。他告訴記者,天安門廣場國慶花壇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這份魅力與美妙很難用言語來形容。
來源 北京日報 | 記者 趙瑩瑩 潘之望
編輯 楊萌
流程編輯 劉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