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黃河三峽知多少 | 黃河行
黃河有多少個河峽,從一般的資料上看,似乎沒有人認真地統計過。在長江流域,除長江三峽之外,上游的金沙江虎跳峽也很有名,但正在建設水電站的向家壩、溪洛渡、白鶴灘等所在峽口的峽名,誰也很難一下叫得出來。長江三峽自古有名,是古今入川的唯一通航水路,因此便成為長江峽口的地理象徵。長江三峽,峽裏也有峽,譬如小三峽和烏江峽谷,縱然也會峽套着峽,一個小三峽和烏江大峽谷,名稱也就帶過了。黃河的峽有些不一樣,除了積石峽和三門峽古來有名,劉家峽和青銅峽在上世紀藉助水電站建設揚名於世,其餘的大都其名不顯,或者只有當地人説得出來,外界並不完全知曉。但自從西北旅遊熱興起,道路狀況迅速改善,很多“藏在深閨人不識”的黃河河峽,也漸漸為人所知,所謂“黃河三峽”也隨之成為一個廣告熱詞,頻頻出現在電視屏幕上。
黃河三門峽大壩17個閘孔開啓泄洪。姜樺攝(中經視覺)
但説來説去,這“黃河三峽”的模板,還是來自長江三峽的大概念,猶如一些地方自稱東方威尼斯和東方迪士尼一樣。難道説,它們從來就沒有自己的性格和獨立的價值嗎?江峽與河峽一定要做“哥們”般的比試,倒也無傷大雅,但説起黃河的三峽究竟是指哪裏,難免也會自説自話。
細細數來,若從黃河峽口的原發性及各自特色來看,比較有規模有氣象的,上上下下,至少有好幾組。黃河第一個大拐彎的瑪曲附近,就有阿尼瑪卿山造成的許多山峽。貴德和共和之間有龍羊峽、松巴峽等,再上面還有多唐貢瑪峽、官倉峽、拉加峽、拉幹峽和野狐峽、多石峽等。貴德下游則是自古有名的積石峽。臨夏永靖附近有劉家峽、鹽鍋峽和八盤峽,再往下是青銅峽、石嘴子、“三道坎”。黃河第三次拐彎,便是秦晉大峽谷,黃河中游的峽,當地人叫磧,那是太行山切割出來的一連串的大峽谷。我不知道壺口應當叫峽還是磧,但這隻“壺”乃是天下第一奇壺,壺口澎湃激盪,黃雲橫飛,要是沒有龍門以下的那隻“大茶碗”接着,普洱茶色的黃水還不得濺到天上去。
接着,便是水勢餘威未減的三門峽和在中條山谷裏猛烈湍流的黃河水。小浪底水庫大壩建了起來,壩裏的一組三峽也開始引起人們的注意。人們要去看的,是每到汛前泄洪閘大開三天,長龍飛騰幾千米,又是一番人造的傾天壺口風光,然後再乘船去看小浪底裏最後的“黃河三峽”風光。
黃河壺口瀑布景區。周古凱攝(中經視覺)
毋庸説,蘭州附近的劉家峽、鹽鍋峽和八盤峽,從總體景觀和開發的成熟度上看,均居黃河之峽首位。隨着高鐵的便捷化,人們會把眼光越來越多的投向那裏。劉家峽的地理範圍也可以把積石峽和大河家包括在內,炳靈石窟所在的炳靈峽就更不在話下了。2004年,劉家峽連同寬闊的水庫一道被劃為工業旅遊示範點,別有文化內涵,同時也是一個重要的經濟文化生態綜合區。100多平方公里水域面積,這樣的峽、這樣大的水面,在黃河上、在西北都是少見的。
劉家峽附近的黃河三峽,精華其實都在炳靈峽裏。從文化景觀上講,劉家峽是它的大背景大內涵,在這裏,劉家峽水庫按照歷史文化的地理延伸,劃有三個湖段,分別命名為炳靈湖、太極湖和毛公湖。其中炳靈湖的名氣最大,也是遊人的重要旅遊目標。它有三個叫絕之處,一是建造最早的古黃河第一大橋就在這裏,傳説是西秦乞伏氏用三年時間營造的,原橋高出黃河水面五十丈,可見峽之深和峽山之高。此橋現已不存,但從炳靈寺石窟的台地上向東望去,對岸的橋基位置猶可見。有學者考證,此橋是在西夏軍與北宋軍交毀掉的,是西夏軍所為還是宋軍所為,並不清楚。文成公主入藏,要經由此橋。隋煬帝平定青海割據政權,大軍也曾浩浩蕩蕩越過此橋,再轉入扁都口,漸次進入山丹與張掖,舉行西域多國使節商人大會,為之後的盛唐再次開拓繁榮絲路交通打下了基礎。二是炳靈湖有東西相望的石林,盡顯丹霞地貌。丹霞地貌,南北東西許多地方皆有,但筆立如屏並聳立在黃河兩岸的,只此一處,其分佈達30平方公里之廣。第三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炳靈寺石窟是絲綢之路的東大門,是宋朝以前黃河東西兩岸的重要通道。從隋唐以來,至少有東晉法師法顯,從這裏取道南疆,到尼泊爾、印度去取經,他經過炳靈寺石窟時留有題記。西秦高僧玄紹更是在炳靈寺石窟裏坐化的。因此,要説此窟、此橋、此石林、此湖、此段黃河,在古代很長一段時間裏,是交通要衝和絲路重地,實至名歸。
黃河從炳靈寺石窟附近流過。劉詩平攝(新華社)
炳靈寺石窟與敦煌莫高窟、天水的麥積山石窟,是我國西部的三大石窟。佛教石窟是陸上絲綢之路的文化座標。在我國,大的石窟石刻分佈,清楚地標識了絲路貿易內循環和外循環的道路走向。從北向南,有兩條主線,一是大同雲岡石窟到磁縣響堂山石窟、浚縣大伾山石佛、鞏義石窟寺、洛陽龍門石窟,再到重慶大足石刻和四川安嶽石刻、樂山大佛乃至昆明的龍門石刻;一是黃河上游和支流上的石窟,如寧夏的石空寺石窟等。從東到西一條線,從洛陽龍門石窟開始,出現有分有合的多條石窟分佈帶,如彬縣(豳縣)石刻、須彌山石窟、麥積山石窟、炳靈寺石窟、馬蹄寺石窟、敦煌莫高窟等。炳靈寺石窟最早的營造時間是公元265年,其有規模的營建時代,應從西秦建弘元年即公元420年開始,因為1962年研究者在其中的第169窟裏,發現了有關窟裏造像精確日期的墨寫題記。
對於炳靈寺石窟,《水經注》卷二“河水”條,也有詳記。“河峽崖傍有二窟,一曰唐述窟,高四十五丈,西二里,有時亮窟,高百丈,廣二十丈,深三十丈,藏古書五笥”。唐述是古羌語的漢語記音,意為魔,因此尚未有佛教意識的古羌族人,便把積石山呼為唐述山,把黃河稱為唐述河。到了唐代,其寺名一度改為靈巖寺。到了宋代,靈巖寺又更名為炳靈寺,而炳靈一詞也是藏語詞的漢音譯,並不是漢族神話裏的炳靈巨神。因此,炳靈寺文化的特異之處不僅在於它保留了各期的石刻造像,也融入了藏傳佛教石刻的內容風格,與藏傳佛教諸神佛有更直接的關聯。薩迦派、噶舉派和格魯派都在這裏留下印記。尤其是在明永樂年間,宗喀巴的四弟子進京覲見永樂帝,兩次到此弘法,有較大影響。清初的炳靈寺,還一直採用過活佛靈童轉世體系,所以這裏曾經是藏漢佛教歷史文化的融合點。現在在炳靈寺的北岸還有白塔寺,也屬於藏傳佛教建造風格。
在甘肅省永靖縣劉家峽水庫,一艘快艇在洮河和黃河的匯合水域行駛。馬寧攝(新華社)
炳靈寺附近的石林尤為可看,但多數只能遙望,一是石林在水,難以攀遊,二是往來遊船畢竟少一些,綜合旅遊設施也不多。要想到這形形色色的丹霞石林前仰觀,還是不太容易的事情,而從炳靈寺去黃河第一橋遺址,就更有點無法可想了。好在劉家峽大壩坐落在黃河與洮河交匯處,洮河一邊也有一座清泉流淌的吧咪山,是黃河岸邊較大的丘陵綠地。那裏有棵百尺松,大約因為樹體溜光,人們戲稱它為“燒火棍”,不知它貴庚幾何,但屬於奇山奇水中的奇樹。
洮河與黃河交匯處的劉家峽大壩,有40層樓高。這是我國在上世紀60年代自行設計、製造、施工和管理的百萬千瓦級水電站。泄洪時,那氣勢不輸後來的小浪底。太極湖和毛公湖是劉家峽水庫中的人工濕地,太極湖在黃河轉灣處,這裏生活着灰鶴、白鶴、釉頂鶴等候鳥。劉家峽還有一個恐龍地質公園,留有恐龍巨大的足印,有的恐龍足印長達1米半,足距近4米,那實在是一種難以想象的巨無霸。
鹽鍋峽有島,水邊有筆直如裁的蘆葦叢,是水鳥的樂園。在河的南岸也有兩個奇觀,一是開鑿在高崖絕壁上的羅家洞,二是崗溝寺每年農曆四月初二、初三舉行的“花兒會”也是一大盛事。這裏是西北民歌的一個賽場,除了花兒,漢族農民還會戴着臉譜演出儺戲、賢孝戲,正月十五要鬧秧歌、跳財寶神。2004年,這裏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民歌考察基地。
一列動車組列車從蘭新高鐵甘肅省黃河大橋上駛過。蔡增樂攝(中經視覺)
八盤峽在蘭州西固,是黃河上游西端,也是蘆葦搖曳水鳥雲集之地,它處於黃河和湟水交匯的台地上,水面開闊,可以開行百人小遊輪,也是黃河上難得一見的水上運動場所。值得一提的是永靖,縣城不大,但河水至清,河南岸是鐵紅色的筆立山峯,河北岸是一方不大不小的綠地,這裏應當是蘭州的後花園,可惜被修建的高架路劃為兩半。
從大勢上看,圍繞蘭州和臨夏的黃河三峽,還是一個很重要的河峽系統,水勢相連,但大壩林立,因此不若長江三峽那樣緊密相接,這或者是一個地理缺憾。但人總歸會有辦法的,比如突出炳靈峽,與劉家峽、鹽鍋峽共同組成黃河三峽,而將八盤峽看成另一個獨立峽口,蘭州附近的黃河三峽,從相關性上看,也許會更加一目瞭然。
黃河上的三峽,其實不止這一處,蘭州以上有、蘭州有、銀川有,在黃河中游秦晉大峽谷裏,有更多的磧或峽口,在中游出口的小浪底庫區裏,還有最後一組三峽,叫八里峽、孤山峽和龍鳳峽。從某種視角來看,除去流經平原的黃河下游,黃河基本上是一條“峽河”。
“峽河”意味着什麼,其一是落差大,水利水電資源豐富;其二是水流急,或者説,在“峽河”密集時水流急,“峽河”相對稀疏時水流緩,“峽河”不易沉沙,“峽河”之外容易積沙。瞭解清楚後,治理黃河的工程設施如何擺佈,心中會更有數。新中國成立之後,黃河上的很多“峽河”建設了大型水庫,發電灌溉,治水治沙,取得一系列成效。這是千百年治理黃河迄今未有的大成果。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
來源:經濟日報聲明:本文已註明轉載出處,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聯繫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