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一年的九月末,我都要接到若干個到壩上攝影的朋友們的電話,“你們那裏的秋色真美,我要去攝影。你和壩上的領導説説免個門票吧。”
“我們要去烏蘭布統去拍秋色,要路過你們省的塞罕壩機械林場,幫個忙免費讓我們過去吧。”
不想用過多的筆墨説感受、經過與結果,而是要在文章中讓讀者瞭解到你要去拍攝的壩上風光主要是什麼內容?區位主要在哪裏?什麼是真正的壩上?
資深的攝影人都知道,他們追逐光影的那個叫“壩上”的地方多指的是內蒙古自治區赤峯市的克什克騰旗,這個地區也稱為“壩上”,和河北省林業廳管轄的塞罕壩機械林場是不同地貌類型的一個高海拔地區。
我曾經去過河北的塞罕壩機械林場採訪、學習達到90次之多,寫過塞罕壩林場的文章幾百篇。而一次也沒有寫過曾經過境拍攝風光10多次之多的“內蒙壩上”。
塞罕壩林場以林海茂盛著稱,這裏成為了全國最大的人工林場;而內蒙壩上以風光獨特、層次分明而讓攝影者稱其為攝影之鄉、天然畫廊、露天影棚。
攝影人盛讚的“壩上”風光極其優美,是高山草甸、草原與原始森林的結合帶,這個區域植物類型多樣,植物種類繁多。春季明豔,天高氣爽,芳草如茵;夏季葱翠,涼風拂面,消暑怡人;秋季絢麗,金黃遍野,四時如畫;冬季清幽,沃野寧靜,冰雪晶瑩。
這裏一年四季景色各異,是攝影愛好者的天堂。
美豔的將軍泡子
其實,“壩上” 是指的一個區域而非單一的地名。 這個區域是指北京北部、內蒙古高原最南端的區域,從華北平原向內蒙古高原一路行進,在交接部陡然升高,成階梯狀,故名壩上。壩上地形多為丘陵、平原,東南高、西北低;河網密佈,水淖豐富,總面積20多萬平方公里。
河北的壩上主要是指張家口市的四縣和承德市的圍場、豐寧兩縣,平均海拔1500米左右,夏季氣候涼爽,先天的冷涼資源讓這個地區成為天然的避暑勝地和旅遊觀光的好地方。
國內外的攝影人追逐着去壩上攝影,多去的地方不是河北境內的壩上,而是克什克騰旗一帶,主要的拍攝點多集中在烏蘭布統鄉和紅山軍馬場、樺木溝林場等地方。
用攝影人的語言説“塞罕壩的林子太多了,沒有空地、沒有層次,在林子中探不出鏡頭。”
而內蒙古的壩上地區,因地貌類型的多樣性讓攝影的層次感更強。山丘起伏多、林地疏密有致;湖區多,光影效果多樣。 特別是與塞罕壩鄰近的烏蘭布統地區人工林與天然林交錯,山珍遍野,野趣無窮。
説起野趣,不能不説的就是“木蘭圍場”,木蘭圍場是滿語、漢語的混稱。木蘭是滿語“哨鹿”的意思。打獵時八旗兵頭帶戴雄鹿角,在樹林裏口學公鹿啼叫,引誘母鹿,是一種誘殺的打獵方法。“圍場”是哨鹿之所,即皇帝打獵場所。
當年的軍馬已成為旅遊“用品”
清康熙20年,即公元1681年設置“木蘭圍場”,成為清代皇家獵苑。今天的圍場縣還保留着東廟宮、乾隆打虎洞和石刻、古長城説碑等十幾處清代皇帝行圍狩獵和北巡圍場的文物古蹟,以及點將台、將軍泡子、十二座連營等古戰場遺址。
因為森林茂密,動物資源豐富,林區有這樣的形容語句“棒打狍子瓢舀魚,野雞飛到飯鍋裏”。
清同治2年,即公元1863年,清政府開圍放墾,招募墾民開荒,對森林掠奪性採伐和山火破壞。到解放初,原始森林已蕩然無存,僅有以白樺、山楊為主的天然次生林和疏林地11萬畝。壩上也就成了“風沙遮天日,鳥獸無棲處”的荒原。
1962年,國家決定在河北的最北端塞罕壩建立大型機械化林場。 經過50多年的艱苦創業,創造了“在河北緯度最高、氣温最低、無霜期最短、立地條件較差的壩上高原,建成了華北地區人工林規模最大、長勢最好、生態環境最優、經濟效益較高的百萬畝林海,浩瀚森林已經恢復當年的活力。
塞罕壩也成為知名的國家級森林公園,華北地區著名的生態旅遊景點,這是一個極其成功的人工造林典型範例,是一個把最壞條件變成最好結果的樣板。
而處於同一區域的內蒙古地區,當時為了遊牧民族的需求,依然保留了牧場。但幾十年來過度載畜,讓牧場中原本肥美的草場開始退化,有的牧場已經沙化得比較嚴重。
林牧的興衰,打下了深深的歷史烙印。當初在河北境內建立塞空壩機械林場的時候,毗鄰的內蒙古地區多是牧場。塞罕壩機械林場能夠造林成林,是在求實基礎上控畜養林,較好地解決了林牧矛盾問題。限養牲畜,造林地和幼林圍欄封養,嚴禁放牧等措施比較有效。
今天的內蒙古地區也在逐漸變更着生產方式,逐漸做到限牧保林,以林促牧,林草豐美,植被不斷改善。在生產經營方式上調整牧業結構,改變飼養方式,以草定畜,輪封輪牧,逐步使畜牧業走上一條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天然次生林
牧場的經營模式向林場轉移,有了今天的內蒙古壩上的景觀。稀疏幼小的人工林,稠密而不加修飾的天然林,加上天然形成的濕地泡子,還有原始的草原跡象形成了內蒙古壩上獨有的林相特徵。
這裏典型的特色旅遊分區明顯,有壩上草原景區。地形連綿起伏,景觀恢宏大氣,春夏時節百花盛開,爭奇鬥豔!
還有皇家獵苑區,據記載是康熙、嘉慶等帝王多次狩獵之所,這裏野生動物資源豐富,蒙古兔、野豬、沙雞等隨處可見;還有景觀獨特的石林羣名為翡翠谷,有老壽星石、毛公相,還有惟妙惟肖的動物石;相傳是清代昭烏達、克什克騰、翁牛特、多倫等王爺會盟之所,現在是濕地保護區的核心。
提起內蒙古壩上的森林,不能不提的就是樺木溝林場了。林場位於燕山山系七老圖山脈,地形以高原漫甸、山地、丘陵為主,樺木溝林場轄區內,水系較發達,水質較好。濕地較多,多集中於元寶山營林區及軍馬場附近。林場總經營面積103萬畝,有林地面積68萬畝。這裏的天然林多以次生白樺、山楊為主,人工林以落葉松為主。
拋開林牧交錯的建設史,來看今天的壩上風光。天然中有人為的痕跡,為風光中增色不少。
拋開夏季不言,單獨寫一寫這裏最絢麗的秋天。秋天裏的克什克騰旗,就像一張油彩畫用盡想象中的所有顏色。經歷了春之萌發,夏之成長,高原在這個時候才放慢了腳步。這裏的秋,有人説要從7月下旬開始,更多的理由是因為她的“體温”讓人沒有體會到夏的酷熱,道出了來此度假的人們最貼切的感受“爽”。
烏蘭布統草原
秋擷冷霜,處處打造了金黃。克什克騰旗的秋天是多彩的,金秋拍出了美麗,但一個“金”字絕不能道出這裏秋的色彩。金色的金蓮花漫山遍野、雪白的乾枝梅無語卻在爭奪觀者的眼球,黃的野罌妖野又透着羞澀,黃的楊、白的樺、綠的松、火紅的五角楓、還有粉色的、墨色的、紫色的精靈們。
秋是靜的,清流遠去,松濤低語,牽動着人們的思緒。旅遊的人們摘下一片火紅楓葉權作書籤,把無限的暢想存留成永久的記憶。
無論是遊客還是久居這裏的人們每天都在聽動植物的吟唱,或輕吟淺唱、或昂首高歌,都是以不變的清純,爛漫的色彩,永遠的生命,唱出對這塊風光熱土的依戀、讚美和嚮往。(文/攝 孫 閣 董志婧 梁 媛 《綠色中國》2020.11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