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野果時你的眼裏有沒有美景,牧民的話被反駁,梭羅的話大受歡迎
有一位外國寶媽分享自己親子活動,地上一個嬰兒,在自由玩耍,旁邊寶媽在帶着大寶做瑜伽。
可能有人會説,這位寶媽太不敬業,帶孩子都不專心,將孩子扔在地板上不管不問。
其實這位寶媽是個懂得生活情趣和享受的人,她和大寶做瑜伽的同時,對地上那位嬰兒也是一種無聲的感染,是一種潛移默化。
這位寶媽帶孩子,富有情趣。
説到這兒,我想起一則故事。
一位父親帶三個孩子到山中採野果,問孩子們看到了什麼。三個孩子的回答體現了三種境界,三種高度。
他們父子到山上去的目的是採野果,所以所有人都應該看到“野果”,這是在情理之中的事。問題是除了野果之外,你還能看到什麼——境界的差異也就產生於此!
比較一下三兄弟的答案我們發現,他們有明顯的差異。這種差異也就體現了三種不同的境界,或者説三種人生觀。
我相信,不同的同學會選擇出不同的答案。
客觀而言,選擇這三兄弟當中的任何一個,都可以立意作文,寫成一篇文章。但文章之間是有差距的,如果在書寫和結構等方面相似的情況下,單純比較立意的差異,這三種選擇會有明顯的檔次之分。
老三眼裏只看到了“野果”,我相信一定有人這麼選擇!
選擇老三的觀點的人,會從“執着”“專注”等方面來立意,強調專心致志和執着的重要性,發出號召,讓人們去專心做事。這當然是一種行得通的思路。
我相信,這是一種最普通的選擇,也可能是很多人的選擇。但並不是因為選擇的人多就好,那到底老三的答案是不是最佳答案呢?
我們看一看老大老二的答案,自然會有對比。
老二的選擇是最庸俗的。
除了看到野果之外,他看到了爸爸,哥哥和弟弟。平時在山下,在家裏,在日常生活中,老二當然是和爸爸、大哥和弟弟在一起相處,可以説和親人是低頭不見抬頭見,那是一種日常的相處。如果到了山上還把自己的親人當作重點來關注,那就等於對自然和對周圍景觀的嚴重忽視。這種生活缺乏新意,太死板!
我想,即使頭腦再僵化再死板的人,也不會選擇老二來立意作文。
相比之下選擇老大和老三的同學,應該佔多數。而境界的高下,在老三和老大之間就有了明顯的界限。
我們看看老大除了看到野果還看到了什麼。
老大,還看到了清泉、飛鳥和翠綠的山林。
清泉、飛鳥和翠綠的山林,這都是自然景觀,是自然美景的組成部分。我們可以稍微升華,把他們概括為自然美景。換一句説就是,老大不僅看到了目標野果,更看到了野果之外的山川美景。
山川美景有什麼作用?美景,當然可以陶冶人的情操,令人心曠神怡。
想一想,為什麼有人寧可辭職也要去周遊世界遊山玩水?為什麼好多景點經常是車水馬龍人來人往熱鬧非凡?原來,這些美景的魅力是如此之大!
可見,老大上山採野果,但他並不是純粹為了採野果,他順便還把清泉飛鳥和翠綠的山林一收眼底,盡情享受。
老大是個富有情趣的人,老大是個懂得享受生活之美的人!
可能有人會雞蛋裏挑骨頭,説老大不能夠專心致志,不能專心採野果。其實欣賞美景心曠神怡的同時,人當然可以把工作做得更好。相反,純粹沉浸於所謂的工作,是不是有點單調乏味?
我們要做一個懂情趣的人。
説到這裏,我想起有一年到呼倫貝爾大草原騎行。
朋友們騎着單車,從華北華南等地到了呼倫貝爾大草原,遇到了當地牧民。牧民對我們這些遠道而來的騎行者表示不解,充滿疑惑地問:這裏除了草,還是草,有什麼好看的?你們大老遠跑來,值得嗎?
這位牧民顯然不理解我們遠道而來的行為。
熟悉的地方沒有風景,每個人的心中都有詩和遠方。雖然大草原除了草還是草,對久居於此的牧民來説沒有任何新意,但對我們在平原在都市裏生活久了的人來説,看上去有點單調的大草原也是一大美景,也具有無窮的魅力!到陌生的地方去尋找美,這就是樂趣。
梭羅用他在瓦爾登湖的生活經驗告訴我們,心靈的必需品是無需用錢購買的。
流水,高山,綠樹,彩葉……大自然的這些傑作,都是無價之寶。無論你去還是不去,無論你拜訪還是不拜訪,他們都在那裏。只有懂得大自然之美的人,才會不辭辛苦前去欣賞,這樣的人才是真正懂情趣的人。
總之,這裏的“野果”屬於物質追求的目標。“清泉飛鳥翠綠的山林”則指代美景,屬於情趣精神補品。我們不但要追求物質享受,更要追求美感,追求快樂,追求精神享受。
人要學會享受生活,不能侷限於追求物質。這才是文章的關鍵所在!
(圖源網絡,原創文章,侵權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