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村百餘口如今就剩5個人,隔溝相望的兩户鄰居,過成一家親
欒川縣石廟鎮的下園村,是一個背山臨水的村子,從村口看過去,小樓林立,村中街道乾淨卻空無一人。欒川人很勤勞,這些村裏的人們,大多都在想盡一切辦法改善自己的生活,自然沒有人在門口曬太陽,陪着陌生人侃大山。
看了一下地圖,下園村隔着伊河的光明村後面,有一條山谷,名叫“大弓把溝”,小郭笑着説:“有大弓把溝,是不是還有一條小弓把溝?”
還真有。
今天我們就去探訪伊河上游的第13個村子,光明村,弓把溝。
關於光明村,我們聽説了一個挺有意思的村名起源:光明村最早的名字叫“木名村”,按照當地話的意思就是一個沒有名字的村子,上世紀50年代,村裏有人説:“咱大小是個村子,連個名字也沒有可不行,得取個名字。”
於是召開全體村民大會,有行商的人經常外出,見過世面,就提議説:“要不咱就叫光明村吧,舊社會咱遭受土豪劣紳欺壓,現在是新中國了,老百姓都見着光明瞭,哖説咋樣?”村民一致叫好,於是村名定下來就叫光明村。
石廟村升格成為鄉之後,緊挨的光明村也逐漸成了人口大村。
小弓把溝就在石廟鎮邊上,往上走50米,是一個礦,估計裏面也不會有人居住了。大弓把溝裏面有兩條分叉,按照習慣,我們先到正溝最深處。
水泥路的盡頭,是一段土路,幾車沙子堆放在路邊,可能是有人準備回來翻蓋房子。
右側小竹園的邊上還有兩户人家的房子,屋頂應該是新近才加裝的樹脂瓦,門上的鎖,卻鏽跡斑斑,應該是很久沒有人回來住了。
聽見幾聲公雞打鳴,看來更裏面的深處,應該還有人家。
欒川山谷裏竹園多,水泥路的盡頭,是一畝多的竹園,帥帥的大公雞,正領着他的妃子們在草窩子裏曬太陽,不知道是開會,還是商量一些不正經的事,猛地受到打擾,匆匆鑽到竹林裏面去了。
轉過竹園,有些驚訝!
現在,還有人,在打夯土牆!
牆土還沒有乾透,混入牆土的一支月季,葉子還是綠的,花瓣脱落了,花蕊竟然還是温潤的黃色。如果早來兩天,説不定還能體驗一把製作夯土牆。
很可惜,家裏沒有人。
返回的時候,在半溝,遇到兩位大嬸,正在門口吃飯。
“哖吃飯秒?哖弄啥哩?”停車之後,穿粉色罩衣的大嬸對我喊道。
“鍋裏還有面條,有饃,木吃飯了,來家吃點。”另一位大嬸説。
“鎮暫幾點了?哎呦,可快一點了。我不刷碗了啊,我得趕緊給洗衣機拿到街上修修,後晌4點去上班。”聊了幾句,罩衣大嬸突然想起來還有事。
作者打算幫忙,兩位大嬸拒絕了:“不沉,會是凍壞了,光會響,不會轉,洗不成衣服。”
山裏還是比較冷的,引山泉水的管子裂口了,噴灑出來的水霧,在小竹林邊上形成了一片小小的冰雕景觀。
“管子凍崩了麼,我説修修,前兩天俺娃子回來,説
冬龍
【方言:冰塊】怪好看,先不修,等開春暖和了再説。”
“鑰匙你知道在哪兒麼?我先下去,修修了不耽誤你使喚。”發動摩托車,罩衣大嬸對作者説:“俺這鄰居通好哩呀,説着是鄰居,那俺跟親姊妹倆一樣。她養有豬,經常在家,我一回來,三天不用攏火,也有飯吃……”
“哎呦,木那會是光吃我哩?今天晌午下哩麪條,不是你拿回來的?你趕緊走吧,別耽誤上班。我給你
玉谷
【方言:玉米】皮收收,還擱到灶火屋裏吧?”
隨着摩托車的轟鳴,罩衣大嬸拉着洗衣機去鎮上。
“俺這個村呀,
往常
【方言:以前】人也不少,有百十口人哩,
鎮暫
【方言:現在】,有哩在街上、縣城買房子,也有哩是在石廟、陶灣做生意,還有那接送娃子蛋上學,在街上賃點房子住。平時常就沒有人,有也是俺這5、6個人,到過年,娃子們放假,差不多都該回來。我是餵了倆豬,動彈不了,哪兒也去不成。村裏經常在家,稍微年輕點兒的,也就俺倆了,她吃點我哩,我拿點她嘞,哎呀,狗撕羊皮沒反正了,哈哈……”
“你看這媳婦
浪張
【方言:大意,馬虎】哩,出門,上屋門關都不關,起來就走。説實話,俺這兒真是夜不閉户,門開着串門子,半天不回也沒事。村裏就這幾個人,外頭人又不來,你説能有啥事?我街上也有房子,不想在哪兒住,回來多美,看3、40頭豬,清早、
行黑
【方言:晚上】喂兩回,一天沒事曬太陽、烤火,養哩好膘……”
善良、實在本是河南山裏人的特點,沒有血緣關係的鄰居,卻過得像親姐妹一樣,絕不僅僅是相互的信任和互幫互助的友情,給作者的感覺,是傳統鄉村這種家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