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馬錫五審判方式”綻放穿越時代的法治光芒 | 新京報評論
傳承着紅色法治基因的“馬錫五審判方式”,也富含着時代的生命力。
▲4月22日,新京報社與西北政法大學共建的馬錫五審判方式與人民司法優良傳統教學科研實踐基地揭幕。新京報記者 王遠征 攝在這樣一個美好的日子裏,4月22日,新京報社與西北政法大學共建的馬錫五審判方式與人民司法優良傳統教學科研實踐基地揭幕,“論法有方”客户端同步上線。基地揭幕和APP上線儀式在新京報社舉行。線上客户端與線下實踐基地,相加相融,從專業的視角出發,探尋法治初心,傳承紅色基因,為法律資訊傳播、普法宣傳教育、實際法律問題解決、法律學術交流等提供專業平台。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建設覆蓋城鄉的現代公共法律服務體系,深入開展法治宣傳教育,增強全民法治觀念。論法有方客户端,是新京報2023媒體融合十大行動之一,也是一個宣傳習近平法治思想、人民司法優良傳統的新載體。馬錫五審判方式與人民司法優良傳統教學科研實踐基地的揭幕,則意味着以馬錫五為代表的人民司法審判理念、方法、經驗有了進一步傳播、弘揚的主渠道,教學相長的“主陣地”,有利於為全社會法治建設注入正能量,為司法為民實踐開闢新天地。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黨歷來重視法治建設。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我們黨就制定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憲法大綱》以及大量法律法令,創造了‘馬錫五審判方式’。”80年前,馬錫五任陝甘寧邊區高等法院隴東分庭庭長,經常下鄉,深入調查研究,簡化訴訟手續,實行巡迴審判、就地審判,走進田間地頭化糾紛,解決了很多纏訟多年的疑難案件,這種貫徹羣眾路線,實行審判和調解相結合的辦案方法稱之為“馬錫五審判方式”。馬錫五審判方式為當時廣大老百姓所接受和推崇,其出現和推廣,培養了大批優秀司法幹部,解決了積年疑難案件,減少爭訟促進團結。在此後相當長的時間內,馬錫五審判方式也影響着中國民事訴訟程序的構造,其中許多具體原則和做法以後被直接運用於中國的民事訴訟制度。眼下,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正如火如荼開展。“學思想、強黨性、重實踐、建新功”總要求如何落地,思想偉力怎樣化為實踐碩果,是各地都在琢磨的大事,也是關係主題教育能否“走深走實”的重要命題。“馬錫五審判方式”創建的深入基層調查研究、審判與調解相結合、就地解決糾紛模式,為人民司法工作樹立了一面旗幟,背後體現的司法為民理念和創新精神,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和貫穿歷史的影響力。
▲4月22日,論法有方客户端上線。新京報記者 王貴彬 攝可以説,對“馬錫五審判方式”的學習、傳播,對其工作方式方法的創新發展,就是新時代推動全面依法治國的生動實踐,就是促動習近平法治思想落地的有力抓手,不僅豐富了主題教育實踐形式,也是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在應用場景的註腳。司法有着重如山、堅如石、明如鏡、平如水的文化內涵,在堅持“執法如山”理念的同時,也需“執法如水”,使司法治理剛柔並濟,最終達到定分止爭、案結事了的效果。這要求,司法工作不應只有莊嚴肅穆的審判庭、穿着嚴整的法官、律師。從便民利民的視角出發,其工作形式本應有更多樣的呈現、更靈活的探索,進而通過暢通司法公開的渠道,幫更多人解開心頭疙瘩,維護社會秩序和正義,實現國法天理人情的統一。這正是“馬錫五審判方式”的啓示意義所在,不囿於形式所限,不在辦公室裏等案子,而是把解決問題的端口前移,到羣眾身邊,到田間地頭、街頭巷尾,聽民聲、解民情,積極履職,延伸服務。這就打破了司法人員高高在上的刻板印象,打消了人們打官司的畏難情緒,降低了訴訟門檻。於社會治理而言,這也正是新時代“楓橋經驗”在司法領域被“活學活用”的體現。而其中貫穿的不敷衍、不拘形式、不怕麻煩,堅持“辦案要走羣眾路線”的精神,在全黨大興調查研究之際,更是綻放出穿越時代的光芒。主題教育正當時,“一刻也不離開羣眾” 的馬錫五已具有了更強的示範意義,“馬錫五審判方式”也就有了普遍意義上的實踐價值。因此,馬錫五審判方式與人民司法優良傳統教學科研實踐基揭幕和“論法有方”客户端同步上線,不只是媒體、高校和職能機構,推動新時代法治建設的具體動作,也是深入開展主題教育,把“理論學習、調查研究、推動發展、檢視整改貫通起來,有機融合、一體推進”的自覺行動。找準“小切口”,才能服務“大發展”,對馬錫五審判方式時代價值的挖掘和延伸,無疑有助於讓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在具體工作中開花結果,惠及民生。撰稿 / 新京報評論員 遲道華
編輯 / 何睿
校對 / 吳興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