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不知道的石城(十一):久負盛名的橫江重紙

本文轉自:人民日報客户端

賴陶 王丹

編者按:石城縣是中國白蓮之鄉、中國燈綵藝術之鄉、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中國温泉之城,位於江西省東南部、贛州市東北部,於南唐保大十一年(公元953年)建縣,因“環山多石,聳峙如城”而得名。全縣轄11個鄉鎮、1個城市社區管委會、131個行政村,總面積1567平方公里,總人口33.3萬人。這裏人文歷史悠久,生態環境優美,紅色底藴深厚,處處生機勃發,獲評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國家衞生縣城、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連續七年獲評贛州市高質量發展(科學發展)先進縣。我們特開設《你所不知道的石城》專欄。本專欄由中共石城縣委宣傳部和人民日報客户端江西頻道共同主辦,有關內容已由石城縣史志研究室等單位審核。

今天請看第十一期:久負盛名的橫江重紙

石城橫江重紙,歷史上赫赫有名。橫江重紙以“明如玉,質如扣”聞名於世,又名玉扣紙,素有“石城不出名,橫江傳千里”之稱。手工造紙術宋代即傳入橫江,明代已有一定的規模,清代為全盛時期。橫江重紙具有潔淨、細嫩、光滑、韌度強、耐水性好、能抗蟲蝕,保持數百年不變質的優點,書寫效果可與徽宣相媲美,價格卻不及其一半,還獨具防壁虎的功能。據《農工商礦紀略》記載:“石城縣素以造紙為業,紙料尚稱堅白,未停科舉以前銷路甚廣,昔年出口,不下百萬之數。”可見當年橫江重紙的輝煌。清乾隆時期,橫江重紙被譽為天然國寶,列為貢品。橫江重紙製作繁瑣而複雜,需經過砍竹麻、削竹麻、醃麻、剝竹麻、踏麻、加藍打漿、操紙、焙紙等工序。竹麻砍倒後,架馬削青皮、開竹片、扎把、挑麻,再放置進湖塘。約30天后,將竹麻反覆清洗,再浸泡四個月後,下湖剝竹麻。剝去竹黃,然後榨乾,再挑到紙寮中,將反覆浸泡過後的竹片踏成竹漿狀為止。最後把竹漿放入槽坊中,加入適量的清水,倒入“藍汁”,用木棍攪成無粒狀稀紙漿水即可。再提取水中的紙漿,刷於焙牆壁上,刷平整後,焙乾撕下,放在鋪板上,由師傅進行裁切好,最後捲紙紮上青竹皮條,即成重紙。抗戰時期,橫江地區紙槽發展至371家,年產紙5萬餘擔。1951年成立國營橫江手工造紙廠,共經營紙槽74家,年產207噸。產品除銷往大江南北諸省外,還銷往港澳台地區以及日本、緬甸、印度、南洋等地。改革開放後,由於機制紙的發展和市場的開放,傳統手工紙的發展陷入困境。加上橫江重紙的生產需要砍伐竹子,還會造成一定的環境污染,特別是贛江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橫江地區,一邊是經濟社會發展,一邊是生態環境保護,石城人沒有猶豫,果斷選擇了後者,主動讓橫江重紙退出市場。從上世紀80年代末期開始,石城縣逐漸推進重紙生產退出市場,引導產業工人轉行。目前所有生產作坊全部關閉,橫江重紙從此成為了記憶。為了留下這份歷史記憶,石城縣將橫江重紙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組織專業人員對橫江重紙的生產工藝進行挖掘和保護,收集相關錄音錄像,編纂文字資料,形成系統的生產工藝記憶。

審籤:鄭少忠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199 字。

轉載請註明: 你所不知道的石城(十一):久負盛名的橫江重紙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