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洶湧的愛情、濃郁的相思都給音樂家們帶來了太多創作靈感。經典作品《愛的致意》,由愛德華·埃爾加創作。埃爾加妻子是少將的女兒,她不顧家族反對,一意孤行要與埃爾加結婚。結婚前,埃爾加妻子送給他一首詩,作為回贈的禮物,埃爾加創作了《愛的致意》。”行知讀書會兩週年特別分享會,以“愛的致意”為主題,將閲讀與賞樂相結合,主持人閻華聯手上海人民廣播電台“經典947”節目主持人虞莉婭,後者新書《音樂新空氣》將音樂背後的故事娓娓道來。
10月18日是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誕辰日,也是行知讀書會的生日。兩年前,在市文明辦、寶山區政府、上海世紀出版集團等指導下,行知讀書會應運而生。活動現場,上海音樂學院鋼琴系副教授葛灝、上海愛樂樂團的樂隊副首席何靜助陣,在鋼琴與小提琴的樂聲中,帶大家走近經典,向愛致敬。
深情的旋律讓觀眾彷彿聽到了戀人間的綿綿情話。比如,弗雷《西西里舞曲》同樣是一首柔情浪漫的作品,來自歌劇《佩利亞斯與梅麗桑德》——男主人公戈洛愛上公主梅麗桑德,而梅麗桑德愛上了戈洛同母異父的兄弟。葛洛知道後非常生氣,於是就把他們殺死了,梅麗桑德臨終前產下一女,這個故事戛然而止。《西西里舞曲》柔緩抒情,背後的故事卻是如此波瀾曲折。弗雷的另一作品《帕凡舞曲》表達了對田園鄉村中美麗景色的愛。《帕凡舞曲》更好記的一個名字是《孔雀舞曲》。
克萊斯勒的姊妹篇作品《愛的喜悦》《愛的憂傷》,背後同樣和愛有關。克萊斯勒4歲開始學音樂,7歲進入維也納音樂學院,當時是這個學校最年輕的學生。他的父親是一位醫生,所以他有過學醫的經歷,後來又參軍入伍,直到21歲才真正開始音樂生涯,並逐漸揚名於維也納、柏林。
柏遼茲就因愛情創作出了著名的《幻想交響曲》。24歲柏遼茲愛上了女演員斯密森,他瘋狂地給斯密森寫信表達愛意,但斯密森只是單純地認為這是一位瘋狂的粉絲,沒有太過在意。飽受相思之苦的柏遼茲將自己的愛戀與苦惱轉化為音樂,創作出《幻想交響曲》。
“愛的致意”除了愛情,還有友誼之愛,貝多芬的《大公三重奏》就是用音樂來表達友情的。魯道夫大公是貝多芬的學生,也是他的資助者,作為友情回饋,貝多芬創作了《大公三重奏》。
除了對朋友的愛,“愛的致意”還包括對職業的愛。電影《天堂電影院》沒有太過華麗的台詞和場景,只講述了小主人公因為愛看電影成為放映員,最終成為電影導演的故事,但《天堂電影院》的樂聲給我們留下了深刻印象,令人感受到了夢想的力量。
在巴赫·古諾的作品《聖母頌》的動聽旋律中,讀者們意猶未盡。經過歷史洗禮的經典音樂藴藏着深厚的人類智慧,作曲家們把自己的感悟寫進音樂中,關於自然,關於人性,關於生命,那些深奧的哲思,皆由音符穿越時間和空間,給今天的人們帶來思考和啓示。
有觀眾提問虞莉婭“選擇什麼樂器來形容上海”,提問閻華“選什麼樂器來形容寶山大場”?虞莉婭的答案是“豎琴”——上海是現代的、美麗的,五湖四海的人來到這裏,通過自己的努力將它建設得很美麗。“我在上海的懷抱中成長起來的,豎琴潺潺的流水聲其實很容易走進我們的心裏,它長得很摩登、很美麗,但聲音直擊人心。”
閻華選擇用二胡來形容大場,“二胡很中國、很質樸,這片土地就像二胡那樣純樸,陶行知先生在這裏推行平民教育,將最美的東西帶給需要接受的平民們。這個時代的二胡可以有各種各樣的交響,在國際舞台上展現了中國文化。希望為大場助力,一起把這片土地上的文化做得更好,讓這把‘二胡’奏出更美的聲音。”
行知讀書會位於滬太路文化創意產業園區,面朝朗香公園,毗鄰陶行知創辦的山海工學團舊址,讀書會以“知行合一 文教結合”的理念,每兩週邀請名師名家分享讀書感悟、思想新知,並通過“讀書會”“賞藝會”“影評會”等形式,開展文學藝術的導覽賞析,構建書與人、人與人的相遇空間,以期成為上海人的公共書房、市民週末生活的新選項。最近一段時間,“江南文化季”“古典音樂季”等讀書賞藝活動,將閲讀與藝術導賞融合,走進現場的不止作家、學者,還有史依弘、周紅等戲曲曲藝名家。
圖片:主辦方
作者:許暘
編輯:許暘
責任編輯:王雪瑛